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

ID:5610935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20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_第1页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_第2页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_第3页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_第4页
资源描述:

《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切问而近思教学反思王老师的一段话,让我陷入了思考,“堂的中心,是问题的提出、理解及解决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路径被探索、被发现的过程。如果没有将‘问题—知识—真理’作为堂教学的核心,便没有师生真实而完整的相遇,没有重新发现真理的璀璨和炫目,教学就不可能真正发生。”(王开东,《深度语:重拾母语教育的尊严》,载《人民教育》,201年第6期,P46)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教学的起点,也是教学活动的生长点。所谓“切问而近思”,也就是说,只有适切的问题才能启发学生的思考,并进而开启师生双方在教学活动中的对话。应该认识到,堂教学活动,是始于问

2、题,生于问题,而成于问题的。首先,教学活动必须经由问题切入,发动,这就要求问题切入的角度、深度、力度,乃至于温度,都应该能够唤醒学生内在世界的某种东西:记忆、理解、情感、思维等等。其次,问题应该有助于推动教学活动的展开,师生双方通过基于问题的教学对话,一方面实现对于教程本在不同“视域”解读下的沟通、交流、分享,另一方面实现对于现实生活,或者我们生活世界所经历的问题的反思与剖析。最后,解决问题本身不是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学活动希望通过对于问题的探讨而发现、思考新的问题,因为只有问题才能实现再一次的思维生长,以及精神世界的滋养。这次教学研讨活动,我所考虑的正

3、是在“主题教学”的模式下,什么样的问题才能更有助于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从而促进教学活动的发展。 如何设计和使用好问题,我想结合教学的三维目标作简要的分析。1从知识目标而言,问题应该关注基于生活世界与学科世界之间的联接点。教学中的问题,首先当然需要关注的是教学本,也就是教材的内容。本内容相对而言是理论化的、抽象的、枯燥的,所以问题的设计不可能,也不应该直接指向教学本中的内容,这就需要寻找一个适宜问题生长的土壤,这就是《经济生活》中的“生活”中发现;问题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说说和房子有关的那些事》这一,我所设计的问题,正是是学生和教师所共同参与关注的生

4、活世界。2从能力目标而言,问题应该基于教师与学生思维活动的联接点。应该看到,教师无论是在生活经验,还是在专业知识,以及对问题发现、思考的理性思维水平上,都是要高于学生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一种居高临下的姿态,不断地抛出问题,而可以随时收货他“预料之中”的答案,事实上正好相反,我以为教师需要的将自己思考问题的思维起点放在学生可以接近的水平上,也就是说,要找到师生双方可以实现“思维共振”的链接点。“思维共振,是指师生在堂教学交流过程中,双方的思维处处呼应、时时合拍、步调一致”,形成一种和谐共振的现象。李如密先生在《堂教学艺术新论》中建议,实现思维共振

5、的关键是创造思维的“同频条”,首先,要厘清教材本是思路,因为师生双方必须要面对教材本,由于师生双方的“视域”不同,因此对教材本的理解、接受有落差的;其次,教师要熟悉学生的思维实际,学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可能会产生什么样的问题?对于教材本中设计的概念、知识点可能会理解到什么程度?学生在进入学习的过程中,其思维方法、思维习惯、思维态度的倾向和思维活动的准备状态,教师都应该有较为充分的了解;最后,教师的问题设计要把脉学生的思路,学生可能进入问题的角度,可能达到的理解分析问题的程度,以及他们可能进入问题的路径选择。问题设计最基本的原则是“三合一”,也就

6、是教学的思路与本的思路、学生的思路应该是合拍的,这样的问题才能拨动学生的心弦,诱发思维的共振,产生智慧的火花。(参阅李如密《堂教学艺术新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P7)3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而言,问题应基于现实世界与未世界的联接点上,即教学应该着眼于发现学生的成长需要。这里所谓的现实世界,就是学生已有的能力和水平,也包括学生在成长的某个阶段上,对某种问题、现象观察所形成的已有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因素;而未世界,就是在学生的生命世界中不断展开的,而尚未出现的各种问题,从教育的意义上看,教学或者学习就是

7、为个体不断展开、生长的世界做准备。思想政治学科的教学,教师需要具备这样一种意识:就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进取的精神力量,从而使其思考问题的眼光从当下,而投射于未世界——他未可能的发展方向上、生活领域中。这就是说,我们所提出的问题,还需要考虑一个时间的维度、生命生长的维度,乃至于历史的维度,即立足现实,又展望未。切记,教育承担着一种导引学生从“今日之我”走向“明日之我”的责任。这正是我在教学中提出这样引起学生对于未思考的问题:“今天你们还买不起房子,那么明天呢?”以及“如果以一个三口之家的住房需要衡量,以及考虑到社会发展中资、环境

8、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你觉得多大的房子可以适合你的需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