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

ID:56130718

大小:755.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6-20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_第1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_第2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_第3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_第4页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_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第二中学校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3月月考试题(含解析)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题共24小题,共48分)1.晋献公的曾祖父是晋穆侯的小儿子,晋献公夺取晋国国君位置后,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从此晋国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史称“晋无公族”。这样一来,政权就落到卿大夫手中,于是就有了韩赵魏三家分晋。这说明A.西周的分封制开始瓦解B.宗法制有利于政权稳定C.封建等级制度受到冲击D.家国体制退出历史舞台【答案】B【解析】根据“为巩固其地位,将公族(大宗国君亲族)势力屠杀殆尽”,说明宗法制有利于政权巩固和稳

2、定,B正确;战国时期韩赵魏三家分晋,A时间不符合题意,排除;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表述错误,排除。2.清代,皇子被封亲王、郡王、贝勒、贝子等爵位,按等第发予粮银俸禄、赐田土牧场及庄丁,有领兵打仗、参与国政之权,但均建藩于北京,命令“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统治阶级内部等级森严B.庄园经济威胁政府的财政C.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D.顺应强化君主专制的需要【答案】D【解析】-17-根据材料可知,“亲王无故出京师六十里,罪与百官同”是指严禁亲王离开京城,这一措施是为了加强君主专制,D项正确;材料强调严格限制亲王权力,A项不符合

3、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庄园经济威胁政府的财政,排除B;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封土授爵违背历史潮流,排除C。3.黄仁宇认为秦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帝国”,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隋唐是“第二帝国”,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出现这一转变主要是因为A.三省六部制的确立B.科举制的产生与发展C.藩镇割据削弱皇权D.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答案】B【解析】科举考试通过才能录取,广大下层民众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实现社会阶层的跨越,符合材料中“形成了新的官僚政治”信息,故B项正确;三省六部制属于中央官制,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藩镇割据削弱皇权属于地方制度变化,故C项错

4、误;统治者的开放与包容属于政府政策,不符合材料“官僚政治”的信息,故D项错误。点睛:科举制度是隋唐以来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设立科目,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它塑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形态与知识分子的性格与形象,对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风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4.学者许倬云指出:孝道的伦理,尤其是“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观念,也与农户保持劳动力不缺乏的需求有彼此相证的合理性。该材料可以说明A.孝道伦理与小农经济的发展紧密相连B.劳动力的缺乏是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瓶颈C.孝道伦理维持了古代中国农村的秩序D.小农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劳动力的

5、增长【答案】A-17-【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明理学,从题意中可得出作者认为伦理观念与农业劳动有联系,即多生育子女可以满足小农经济劳动力的需求,所以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题干中主要体现伦理同小农经济的关系,未体现制约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C选项错误,未体现伦理同农村秩序的关系;D选项错误,关系倒置,应是农业劳动力增长促进小农经济的发展。【点睛】本题要从题意中分析出在考察孝道伦理同农业经济的联系,即可得出答案。5.“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勤勉)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者,何也?”曰:“彼以强必富,不强必贫,强必饱,不强必饥,故不敢怠倦。”它

6、从本质上反映了A.自古以来中国的农民就有勤劳的美德B.小农经济下的生产力水平较低C.历代帝王赋税征收的沉重D.古代农民认识到勤劳可以脱贫致富【答案】B【解析】AD是材料反映的现象,C说法有误,排除ACD;材料“今也农夫之所以早出暮入,强(勤勉)乎耕稼树艺,多聚菽粟,而不敢怠倦”反映了当时我国小农经济下生产力水平低下、农民们必须早出晚归,才能使自己生存,B正确。6.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魏文侯重用李悝、吴起,魏国首霸中原;燕昭王尊郭隗为师,用乐毅等士,燕国得以振兴。这类做法A.导致士人阶层掌控国政B.改变了天下分裂的趋势C.冲

7、击了传统的血缘政治D.反映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答案】C【解析】-17-材料“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反映出这种以才能为依据的选官办法,在一定程度上冲破了以血缘关系为标准的世卿世禄制,故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士人阶层地位的提高,没有体现出“掌控政权”,故A项错误;这种做法没有改变国家分裂的局面,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体现出百家争鸣的状况,故D项错误。点睛:“战国时期,士人一旦受到国君赏识,便可提拔为国之重臣”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7.宋代有人说:“人生不可无田,有则仕宦出处自如,可以行志。不仕则仰事俯育,不致丧

8、失气节。有田方为福。”宋人的这种思想在此后的千余年间十分流行。这一现象A.根源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