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美学视角下《小麻雀》英译

翻译美学视角下《小麻雀》英译

ID:5619134

大小:39.5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17-12-20

翻译美学视角下《小麻雀》英译_第1页
翻译美学视角下《小麻雀》英译_第2页
翻译美学视角下《小麻雀》英译_第3页
翻译美学视角下《小麻雀》英译_第4页
翻译美学视角下《小麻雀》英译_第5页
资源描述:

《翻译美学视角下《小麻雀》英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翻译美学视角下《小麻雀》英译  摘要:《小麻雀》是老舍先生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这篇散文中,将小麻雀的一举一动描写得淋漓尽致,语言平实而隽永,情感深沉而炙热。我们从中亦能见作者所要阐释的人生哲理。如何再现原文的审美意旨是翻译该文的关键点,本文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方面分析著名翻译家刘士聪先生的译文。关键词:《小麻雀》;刘士聪;翻译美学理论;审美客体形式系统;审美客体非形式系统一、引言14散文作为文学四大体裁之一,是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深入挖掘其中的内涵、哲理,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悟的一种文体。作为一种文学体裁,早在

2、公元前十七世纪的中国,散文的雏形已初见于甲骨文卜辞和青铜器的铭文上,远早于诞生在八世纪的《荷马史诗》和编成于公元前六世纪的《诗经》(傅德民,2006)。散文取材自由,结构巧妙,涵盖写人,记事,绘景,状物等题材;其表现手法灵活多样,可应用象征、衬托、对比等;表达方式不拘一格,能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融为一体;时空跨度大。而主题鲜明且集中。这就是散文的显著特点,即“形散而神不散”,也是散文所独具的魅力。本文试以翻译美学理论为指导,从翻译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两方面探讨刘士聪先生的《小麻雀》译本。二、翻译美学理论概述翻译与美学如影相随。早在汉代佛经翻译时期,支谦就

3、批评当时的翻译“其辞不雅”(《句法经序》)。道玄还提出过翻译须“风骨流便”(《大恩寺释玄奘传论》)。在我国翻译“十大学说思想”①(王秉钦,2004:4)中,几乎所有的学说都有其美学渊源。例如,严复的“信达雅”、林语堂的“美学论”、朱光潜的“艺术论”、傅雷的“神似说”、许渊冲的“三美论”等译论,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具有明显的贵美倾向。而据译史研究,西方的译论之芽也是首先依附在哲学——美学之树上而枝叶渐丰的(毛荣贵,2005:12)。从古罗马时期著名哲学家西塞罗针对文学翻译而主张的“辞章之美”,到后世翻译家杰罗姆的“自然之美”、翻译理论家泰特勒的“忠实之美”、以至加切

4、奇拉泽的“艺术之美”,纵观各家主张,我们都可以找到美学思想的“影子”。14翻译美学是一门科学,是翻译理论与文艺美学、古典美学及现代美学有机结合的产物。方梦之在《译学词典》中,将翻译美学定义为:“揭示译学的美学渊源,探讨美学对译学的特殊意义,用美学的观点来认识翻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并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提出翻译不同文体的审美标准,分析、阐释和解决语际转化中的美学问题。”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阐明了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翻译审美主体(读者和译者)、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审美标准及审美再现手段。刘宓庆把审美客体的美分为“形式系统”的美和“非形式系统

5、”的美。其中,“形式系统”的美一般是语言层面上的美,而“非形式系统”的美则蕴涵在表层之下,是指内在的“情”、“志”、“意”、“象”。三、《小麻雀》英译文的翻译美学角度分析《小麻雀》是老舍先生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文中,描述生动真切,节奏紧凑,一气呵成。语言含蓄隽永,饱含对小麻雀的同情与怜惜。全文描述了一只活蹦乱跳的小麻雀先被小猫咬伤,后被主人公救助的故事。每每读过《小麻雀》一文,都会被文中小麻雀的命运深深吸引,为其牵肠挂肚,久久不能释怀。虽然,内容浅显易懂,但其中却蕴含着作者浓厚的人生感悟。《小麻雀》是心灵的艺术,虽经过岁月的洗礼,魅力丝毫未减。此文似浅显,实深刻。其中

6、动作的描写灵动而细致,文中又有多处流水句,对译者的语言功底提出了高要求。而本文的译者为我们提供了一篇很好的学习范例。下面,试从审美客体的形式系统和非形式系统浅析刘士聪先生对英译《小麻雀》的处理。(一)形式系统方面14形式系统是指音、词、字、句等外在形式。形式是审美对象的外象构形。本文将从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和句子层面这三方面来分析《小麻雀》的英译文。1.语音层面语音是语言的承载审美信息的基本形式手段之一。文章语音层面的美,是通过文字的节奏与韵律来表现的。这一点,最常见于诗歌,如我国的五、七言格律诗最具代表性,讲求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韵有定位,律有定对。然而这一

7、点并不是诗歌的专利,现代散文也非常讲究节奏。杨政认为散文通过巧妙运用“语言语音的抑扬顿挫,语调的升降起伏”“句式的长短变化,段与段之间的疏密结合,情感的急促和舒缓控制调节”来“表达出音乐的旋律、节奏、和声的流动之美。”(杨政,1996:132)在翻译这篇散文时,译者也充分考虑到了译文的节奏。(1)小猫没再扑它,只试着用小脚碰它。它随着击碰倾侧,头不动,眼不动,还呆呆地注视着地上。Thekittenmakesnomoreattemptstoattackthebird,merelytouchingitwithherlittlepaws,withthebi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