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oc

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oc

ID:56246402

大小:57.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3-24

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oc_第1页
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oc_第2页
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数学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摘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特别是探究新知识、探究新问题的思维能力,是中学数学教学追求的目标之一。数学教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培养能力的核心是发展思维。在教学中仅仅让学生感知教师讲授的知识、了解谍本上的内容是不够的。因此,教师以投影设疑训练,培养学生层进的思维能力;以投影观察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投影变式训练,培养学生的灵活应变能力;以变式编题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能力概括能力灵活应

2、变能力创新能力1.以投影设疑训练、培养学生层进的思维能力层进性是指人们对事物由浅入深、由初级到高级、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等认识过程的渐进反映。在教学屮,以投影设疑,以疑而凝神,以疑而激趣,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从而较好地实现思维的层进过程。例如,教学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中的“相遇”问题。首先,教师可先将题目“A、B两地相距240公里,甲每小时36公里,乙每小时24公里,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几小时相遇?”出示在投影幕布上,请同学们讨论。对于这一类问题,学生们在小学阶段已初步感知,但对其中的“同时”、“相向”理解不深,其

3、思维仍停留在小学“相遇”问题的算术思维定势中。因为“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所掌握和领会的还是较为简单的知识,缺乏广度和深度,缺乏对事物的深入了解,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其思维能力,特别是辨证思维能力的发展”。①因此,他们的辨证逻辑思维水平不高。这种情况下,教学人员可将甲、乙两车相遇的活动过程制成抽拉投影片,给学生演示,让学生直观理解“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至相遇时”的情景,很好地把握“同时”、“相向”的含义。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急于想知道其中的奥秘。此时,抓住学生的心理设疑激趣,让他们思考当两车相遇时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学生们在投影的演示和教师的指引下,很快会答出:两车

4、相遇时的路程之和等于总路程(240公里),此题迎刃而解。其次,在形成初步印象的基础上,层层深入,继续设疑激趣。可将原题变换另一种说法:“A、B两地相距240公里,甲每小时行36公里,乙每小时行24公里。当甲从A地出发1小时后,乙从B地出发,两车相向而行,儿小时相遇?”让学生区别异同。这时教学人员出示甲、乙两车相向而行的投影片,通过抽拉,学生可发现甲、乙两车虽然相向而行,但不同时出发。那么,它们之间存在着怎样的数量关系呢?投影演示说明,原来甲行使1小时后,剩余路程甲乙两车仍然是同时出发相向而行至相遇,依据上题本题得解。为了加大练习密度,逐级加大设疑难度,再将原

5、题变换多种问法。借助投影演示,学生会很快得出结论。通过这一组训练,学生易从中理解和掌握相遇问题的解题方法,既节省教学时间,攻破难点,又培养了学生层层深入的思维能力。2.以投影观察训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思维的概括性是思维活动的一种概括反映,它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它们的规律性的联系。正如林崇德老师所讲:“初三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较为系统、深刻、进入了科学体系,并开始知晓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另外,他们的形式逻辑也有较大的发展,并已达到占居主导的地位。②”教学中适时恰当的使用投影,可以使学生比较全面地认识事物的表面特征和本质属性,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规

6、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