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法)课件.ppt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法)课件.ppt

ID:56257854

大小:7.44 MB

页数:442页

时间:2020-06-04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法)课件.ppt_第1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法)课件.ppt_第2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法)课件.ppt_第3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法)课件.ppt_第4页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法)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教法)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PPT专区-天天文库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绪论最早始见于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设立师馆(师范学院)学科管理和各科教学法,中文这门课程分可建立约在1911年前后。中学语文教材教法、语文教材教法中学语文教学法论、语文教学方法论中学语文教学新论、中学语文教育学中学语文教学通论等一、课程名称二、课程性质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直接为实现师范院校培养目标服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既是一门理论学科,又是一门应用学科。1、属于人文科学中普通教育学的一个分支2、综合性较强的边缘学科。3、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学科4、继承性较强的发展学科三、课程的内容及体系在理论层面上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的性质、目标——基本理念在实践层面上把握语

2、文课程与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原则要求——具体方法站在教育哲学的高度,认识语文认识语文教学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发展变化。四、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1、教学经验的局限性2、教学艺术的局限性3、专业知识的局限性4、了解运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五、中学语文教学论的研究(一)研究依据:语文教育史、语文教学实践、教师的经验。(二)研究方法:实地观察法、现状调查法、历史比较法、科学实验法、分析研究法等。(三)研究步骤1、明确宗旨,确定目标,决定题目2、观察了解学生学习状况和教师的教学状况3、提出假设,开展试验4、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研究,推动语文教学和发展语文教学理论。第一章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任务和研究对象第一节课程

3、(论)和教(论)一、课程和课程论课程是为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他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课程论是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侧重研究的“教学什么”和“为什么教学”,或者说侧重研究“提供哪些教育内容”,“为什么提供这些教育内容”,“怎样提供这些教育内容”。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求的不同认识和不同的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当代三大课程流派:学科中心课程论人本主义课程论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二、教学和教学论在我国教学一词的含义主要有四种:教学即学习、教即教授、

4、教学即教学生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其中包括呈现、对话、辅导等主要行为方式和激发动机、课堂管理、交流、期望等辅助行为方式两大类。发展历史:《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最早的教育学专著真正建立起教学论体系的是德国的教育家赫尔巴赫赫尔巴赫的教学派理论在世界各地的传播与发展中,又形成了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和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两种理论心理取向的教学理论主要有:1、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理论源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知识即道德”。2、心理学取向的教学理论A、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斯金纳的程序教学B、认知教学理论:代表

5、人物布鲁纳。C、非指导性教学: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是情感教学的代表。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国外有四种意见(二)国内三种不同见解(三)当代课程论和教学论的关系:通过整合达到统一:二者既有相对独立性,又具有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并在一代条件下互相转化的辩证统一的关系。第二节语文课程与 教学论的基本任务一、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的发展认识语文教学现象认识语文课程现象二、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三、指导语文教学实践研究对象:语文课程与教学问题第三节语文课程与 教学论的研究第一阶段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标志: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开设的《教

6、育学》中有“各科教授法”,也有“国文教授法”。特征:最初是孕育于教育学中的。第二阶段“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特点:语文(国文)教学研究之始,多称教授法,研究的重点是教师的“教”。意义:使语文课程、教学研究从教育学中脱胎出来,成为独立的学科。第三阶段“国文教授法”时期和“国语教授法”时期(1924-1939)特点:研究对象有单独研究教师的“教”到同时研究学生的“学”1924年黎锦熙出版《新著国语教学法》,我国语文教育史上最早的一部系统、完整的语文教学法专著1934年“国文教学法”“国语教学法”成为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重要学科。第四阶段“语文教材法”时期(1939-1978)

7、特点:本时期语文教学法、语文教学论、中学语文教材教法等名称长期并存,显示出对语文教材研究的重视。突出了教材研究,使语文教育研究由侧重于教学研究而逐步重视课程研究,并进一步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发展。语文学科自身得到充实和发展,语文教育研究在深度和广度上有拓展。第五阶段“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特点:在完善操作性研究的基础上增强了理论性研究意义:在研究具体教材教法的基础上上升到教学理论的高度。第六阶段“语文教育学时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