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种药剂防治红足壮异蝽试验探究

4种药剂防治红足壮异蝽试验探究

ID:5626424

大小:31.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12-20

4种药剂防治红足壮异蝽试验探究_第1页
4种药剂防治红足壮异蝽试验探究_第2页
4种药剂防治红足壮异蝽试验探究_第3页
4种药剂防治红足壮异蝽试验探究_第4页
4种药剂防治红足壮异蝽试验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4种药剂防治红足壮异蝽试验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4种药剂防治红足壮异蝽试验探究  摘要选择1%苦参碱醇溶液、3%啶虫脒乳油、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5%鱼藤酮微乳剂等4种无公害药剂,在大龙山森林公园进行不同浓度喷雾防治红足壮异蝽试验,结果表明:防治效果与选用的4种农药浓度高度线性相关,R2>0.9。其中1%苦参碱醇溶液1000倍液、3%啶虫脒乳油1000倍液、5%鱼藤酮微乳剂800倍液防治效果较好。关键词红足壮异蝽;药剂;防治中图分类号S7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20-0103-02红足壮异蝽(Urochelaquadr

2、inotataReuter)属半翅目(Hemiptera)异蜡科(Urostylidae)壮异蜻属(Urochela)昆虫。主要为害榆、梨等树木,造成小枝死亡。成虫还为害果实,造成梨产量和品质下降。在安徽省,红足壮异蝽每年发生1代。5月中旬至6月初为交尾季节,约10d开始产卵。6月上中旬初见若虫,7月上旬成虫开始出现,为害较嫩的叶片、枝梢和果实。10月上旬气温下降后,成虫则陆续寻找越冬场所开始越冬。近年来,在安庆市大龙山森林公园、天柱山森林公园、金紫山森林公园还发现其为害高山灌丛,并在主景区大量群集,骚扰游客

3、,其臭腺散发出的臭味能引起游客过敏,威胁游客安全[1-5]。91材料与方法1.1试验地概况防治试验于2013年6月在安徽省大龙山森林公园进行。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安庆市城北,离市区15km,呈南北走向,横跨市郊和怀宁、桐城二县(市)。大龙山四面环水,东依石塘湖,南临长江,西饮石门湖,北靠菜子湖。大龙山国家森林公园总面积132km2,其中有林地面积120km2、水域面积12km2,活立木蓄积7.21万m3。1.2试验药剂(1)1%苦参碱醇溶液。苦参碱是由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flavescensAit)

4、的干燥根、植株、果实经乙醇等有机溶剂提取制成的,一般为苦参总碱,其主要成分有苦参碱、槐果碱、氧化槐果碱、槐定碱等多种生物碱,其中以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含量最高。苦参碱的其他来源为山豆根[Sophorasubprostrata(shandougen)]以及地上部分。苦参碱是一种植物源农药,只对特定的生物产生作用,在自然界中能迅速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苦参碱对有害生物具有活性的植物内源化学物质不是单一的,而是由多组化学性质相近、化学结构不相近的化学物质组成并共同发挥作用,因此不易导致有害生物产生抗药性。在防治中,苦参

5、碱不是对靶标害虫完全毒杀,而是控制害虫生物种群数量在允许的阈值内。9(2)3%啶虫脒乳油。化学名称为N-(N-氰基-乙亚胺基)-N-甲基-2-氯吡啶-5-甲胺,是一种新型广谱且具有一定杀螨活性的杀虫剂,其作用机理是,施药后啶虫脒作用于昆虫神经系统,干扰昆虫神经突触的烟碱乙酰胆碱受体,影响昆虫神经系统的神经信号传导,使得昆虫麻痹死亡。3%啶虫脒乳油具有触杀、胃毒和渗透作用,持效作用时间可以达20d左右,对人畜、天敌、鱼类、蜜蜂毒性较低,影响小,用颗粒剂还可以做土壤处理,可防治地下害虫。(3)50%吡蚜酮可湿性粉

6、剂。化学名称为4,5-二氢-6-甲基-4-(3-吡啶亚甲基氨基)-1,2,4-3(2H)-酮。吡蚜酮属于吡啶类或三嗪酮类杀虫剂,吡蚜酮对刺吸式口器害虫的口针产生阻塞作用,使害虫“停食”死亡,对多种作物的刺吸式口器害虫表现出较好的防治效果。吡蚜酮具有触杀、内吸作用,既可以进行叶面喷雾防治,也可进行土壤处理防治。(4)5%鱼藤酮微乳剂。鱼藤酮化学名为[2R-(2aα,6aα,12aα)-1,2,12a-四氢-8,9-二甲氧基-2-(1-甲基乙烯基)[1]苯并吡喃[3,4-b]糠酰[2,3-h][1]苯并吡喃-6(

7、6aH)-酮,具有强烈的触杀和胃毒作用。施药后,鱼藤酮与害虫的NADH脱氢酶与辅酶Q之间的某一成分发生作用,使得受药后的害虫细胞的电子传递链受到抑制,最后导致害虫行动迟滞麻痹死亡。91.3试验设计试验选择6个试验区,总面积328.4hm2。试验区共设置96个标准地,每个标准地面积60m2,每个试验6个重复。在标准地内,选择3株生长健壮的阔叶灌木作为标准株,分别放置100头健康的活红足壮异蝽若虫,并用纱网将整个植株罩住,以防止红足壮异蝽迁移,同时便于清点红足壮异蝽数量。防治后,每天观测1次虫口减退率,连续观察5

8、d。各处理对应的药剂剂型和使用浓度见表1。标准地的布设见表2。1.4虫口减退率的计算施药后,每天清点标准地标准株活若虫数,按照下面方法计算防治虫口减退率。每个防治区设立1株对照样株,同样放置100头红足壮异蝽若虫,不进行防治,用于计算校正虫口减退率,然后根据上述数据,计算校正虫口减退率。自然虫口减退率(%)=×100防治虫口减退率(%)=×100校正虫口减退率(%)=防治虫口减退率×(1-自然虫口减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