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ppt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ppt

ID:56458870

大小:16.01 MB

页数:47页

时间:2020-06-18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ppt_第1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ppt_第2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ppt_第3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ppt_第4页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0讲中国古代城市的居住文化一、居住朝向的变迁二、城郭格局的变迁三、宫殿分布的变迁四、城市居住区的形态五、北京城的居住形态六、近代城市的居住区七、地方城市特色古民居从西周到西汉时期,中国城市的宫殿建筑群正门以及整座城市都显现出“坐西朝东”的布局形式。一、居住朝向的变迁(一)坐西朝东“城”与“郭”的分工城市居住布局是周公建设洛邑时开创的,经过春秋战国,一直延续到秦汉,“小城”都分布在西南,而大城“郭”都分布在东北。这种布局与古代中国居住区的原始文化礼制有关。古人存在着“西南”方吉利的思想观念。“利西南,不利东北,利见大人,贞吉

2、。”——王弼注、孔颖达疏《周易注疏》卷二《蹇卦》。西汉时期的众多宫殿与皇城只有东阙与北阙,而没有西阙与南阙,这些都证明当时“坐西朝东”的布局特征。长安城中长乐、未央东西二宫横列,以东门为正门。“事死如事生,礼也。”——《左传》哀公十五年。秦汉帝王墓园也采取“坐西朝东”的形式。“以西为贵”的观念东汉洛阳城的小城多位于大城的北部中央,朝向转变为“坐北朝南”。雒阳城中的南北二宫纵列,以南门为正门。(二)坐北朝南由“坐西朝东”到“坐北朝南”,宫廷朝向与城市正门走向的演变,反映魏晋时期中国传统礼仪的变化。这种变化实质上是“宗庙”与“皇权

3、”地位的转化。西汉以前都城布局“坐西朝东”,是继承过去维护宗法制度的礼制,以东向为尊。东汉以后改为“坐北朝南”,是推行尊崇皇权的礼制,以南向为尊。东汉以后的帝王陵墓朝向,也由“坐西朝东”转变为“坐北朝南”。夏商时期的城市还没有形成“城”、“郭”分工的城市居住形态;只是在同一城区内部有限的范围内形成不同社会阶层居住区空间上的分化;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原始村落“混居”的特点;整体上可以认为还是属于“混合”式的城市居住结构。二、城郭格局的变迁(一)有城无郭西周到秦汉,“小城”分布在西南,大城“郭”区,分布在东北。这与“以西为贵”的中国

4、文化礼制有关。西汉长安的布局沿袭先秦中原各国都城的形式,其外郭城分布在小城的北面和东北面,利用周边的渭水和漕渠做天然屏障。而内城则位于外郭的西南部,整个城市呈现“坐西朝东”的空间格局。(二)西城东郭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后,演化为东西南“三面郭区”环绕中央北部“小城”的形态。东汉雒阳城的外郭区分布在小城的东、南、西三面,利用邙山、洛水、沟渠作为屏障,呈现“坐北朝南”的空间结构特点。这种新型的“城郭”关系,典型反映在曹魏邺城的空间布局上。(三)三面郭区多宫制是魏晋以前中国古代都城的一个重要特征。典型的多宫制是秦国。城内宫殿区分布的主要

5、特征是:皇城内没有单一的宫城,而是分成若干宫殿区,每个宫殿区由一组或两组以上大型建筑物群体组成。每组建筑都自成单元,其四周都筑有围墙,构成一个个互相分离的“封闭式”的建筑群。由于并不存在统一的宫城区,所以也没有统一的宫城城墙。三、宫殿分布的变迁(一)多宫制秦雍城的上述宫殿布局模式,一直延续到秦都咸阳、西汉长安与东汉雒阳城。秦咸阳的宫城区包括咸阳宫,以及仿建的六国宫室。西汉长安城的宫城区分为五大宫殿区。东汉雒阳城的宫城区有南宫、北宫及永安宫等三个主要宫殿区。魏晋南北朝时期都城布局形成了小城从“多宫制”向“单宫制”的转变,以及皇城

6、整体“中轴线”的形成。从此,中国古代都城形成了以单一“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皇城与大城层层环绕的城市居住形态。宫城的城墙从无到有、宫城的分布从与民混居的分散的“多宫”到集中的“单宫”,反映了宫城的封闭性质逐渐增强,也表明了皇权地位逐渐强化的历史发展。(二)单宫制北魏洛阳城隋唐及其以前时期,城市的基本居住单元被称为“坊”,并且“坊”有坊墙,形成相对封闭的居住区空间结构。四、城市居住区的形态(一)里坊制宋代城市的居住形态发生重大变化,隋唐及其以前长期实行的“里坊制”转变为开放式的“厢坊制”结构。原来高墙密布的“坊墙”与“市垣”消失

7、,“坊门”与“市门”也不复存在,从而居民区与商业区混为一体。以“行”、“市”为中心的街市代替了原来集中封闭的“市”。沿街开店,夜市空前繁荣,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开启城市结构的新格局。(二)厢坊制胡同形成于元朝,是宅第、院落、房屋连接而成,是一排排宅第的间隔带,既可采光通风,又使得出入方便,成了连接住所与交织的主干道间的脉络。胡同不但是生活居住空间的一部分,也是都城交通网络的基础层次,是“街制”的最低层次。五、北京城的居住形态(一)胡同从元朝开始中国北方城市的居住空间结构逐渐发育出两种典型的形式:一是“胡同”,一是“四合院”。元大

8、都的大街以南北走向为主干,表现东西走向的街大多属于“小街”,也就是胡同。古代城市居住空间的规模是以“步”来衡量。元大都的街制:大街24步,小街12步,胡同6步。元大都全城384巷(胡同),29街通。明清城市规模扩大,外城扩建,胡同数量大增。明清时代的胡同,还有社会治安的功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