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翻译理论 韦努蒂.ppt

文化翻译理论 韦努蒂.ppt

ID:56477253

大小:182.50 KB

页数:41页

时间:2020-06-19

文化翻译理论  韦努蒂.ppt_第1页
文化翻译理论  韦努蒂.ppt_第2页
文化翻译理论  韦努蒂.ppt_第3页
文化翻译理论  韦努蒂.ppt_第4页
文化翻译理论  韦努蒂.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翻译理论 韦努蒂.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劳伦斯·韦努蒂13mti孙盛华1韦努蒂翻译理论:一.理论背景二.理论渊源三.理论发展四.主要理论观点五.结语2劳伦斯·韦努蒂(1953年—)学者,大学英语教授,专职翻译家,美籍意大利人,生于费城南部,70年代早期在天普大学攻读英语文学,1980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韦努蒂是继德里达之后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是近年来才崭露头角的美国翻译理论家,也是美国一位解构主义翻译思想的积极倡导者。主要著作:主编论文集《对翻译的重新思考:语篇、主体性与意识形态》(1992)、《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1995)和《不光彩的翻译》(1998)。3一.理

2、论背景4韦努蒂翻译理论的形成与发展是与特定的时代与理论背景分不开的,同时,这一理论也在继承和借鉴前人翻译研究的基础上实现了突破与创新。520世纪60年代,翻译研究逐渐从传统的静态的字句对应的路子,转向更为宽阔的领域,语域、话语分析、社会、文化以及翻译的目的都成为翻译研究者们考虑的因素,语言与社会文化功能联系起来,以此为基础与铺垫,70年代,以色列学者伊万·佐哈尔提出多元系统理论,将翻译文学视为在目的语文化中更大的社会、文学、历史系统中运作的子系统,多元系统论认为:【文学作品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文学现象,而是整个文学系统的一部分,文学作品从而被看作是社会、文化、文学、历史框架

3、中的一部分,左右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一个多种类,多层次的系统集合】,即多元系统。6在多元系统理论作用下:当翻译文学处于主要位置时,译者则不会受限于目标语的文学模式,而更愿意突破常有的束缚。若翻译文学处于次要的地位时,译者在进行翻译时就不得不向主流文化规范靠拢,与目的语的文学规范保持一致。因此,翻译策略的选择时要受到其它诸多因素的限制和影响的。(外文文本本身价值、政治、意识形态、赞助人、出版社等)作为文本的翻译就走向了作为文化和政治的翻译,斯内尔·霍恩比称之为“文化转向”。7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翻译研究的参数不断丰富发展,角度越来越丰富,意识形态、经济因素、译者性别、国家政

4、策等都成为研究中不可忽视的方面,出现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后殖民主义翻译理论、食人主义翻译理论等翻译研究文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韦努蒂继承并吸收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后翻译领域所取得的各项成果,指出(英美)翻译中长久以来存在的“译者隐身”的现象,并提出“抵抗式翻译策略”也叫“异化的翻译策略”。8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同时,另一思潮也在不断冲击着传统翻译理论。兴起于上世纪60年代中期的解构主义,又称后结构主义,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西方翻译理论界的影响日益扩大,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开拓出新的视野。解构主义翻译观认为,文本本身不存在确定的意义,文本的生存依赖于译文。法国解构主

5、义代表人物之一的罗朗·巴特曾宣称“作者死了”,他认为文本一旦完成,开始起作用的便是语言符号,读者通过语言符号的解读,解释文本的意义,已不是原作者的主观意志。9译文的价值取决于其反映语言差异的程度是解构主义翻译观的又一观点,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鼻祖,沃尔特·本亚明认为翻译是对“纯语言”的构建,语言的本质只有在具体语言之间的差异中才能被把握,他将“花瓶”比作纯语言,现在这个花瓶碎裂成了许多碎片,而各种具体的语言便是这一片一片的“语言碎片”,翻译就如试图将碎片重新拼出花瓶,而要想把这些碎片粘合恢复花瓶原貌,我们要找的不是哪两个碎片相同,而是要寻找能够使得两个碎片粘合在一起的特征

6、。即译者的任务是要找到链接原文的意指方式,翻译的重点从传递原文的信息或内容转移到语言所具有的特定的表达方式,翻译是语言与语言的关系,原文与译文在意义和内容上无关。10韦努蒂借鉴解构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指出文本并不具有固定不变的意义,每一次翻译都是对该文本意义的一个暂时的固定,而这种固定是受到特定社会、文化、历史环境所限制和影响的。任何一个文本包括译文都是对已存在素材的重新编排,他对占主流的“通顺翻译策略”提出批判,认为译者应该在一文中现身,而非尽一切可能抹去自己所作出的种种努力的痕迹,从而来提高译者的社会和经济地位,也使译文摆脱从属原文本的“老二”地位。11二.理论渊源

7、12在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和解构主义日益发挥影响的大背景下,韦努蒂所提出的翻译理论深受包括翻译领域在内各学科领域思想的启发,其中对其理论产生和发展最具影响力的当属德国著名神学家、古典语言学家、翻译学家施莱尔马赫和法国翻译批判家安东尼·贝尔曼。13施莱尔马赫的“异化”翻译理论1813年,施莱尔马赫在柏林皇家科学院的学术讨论会上,宣读了一篇影响深远的题为《论不同的翻译方法》的翻译专论。施莱尔马赫首先对不同文本类型的译者进行了分类,主要有两大类:1.商业文本译者:从事商业文本翻译的人员2.艺术文本译者:从事学术及艺术类文本翻译的人员并且认为第二种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