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神经瘤诊断与鉴别诊断.doc

听神经瘤诊断与鉴别诊断.doc

ID:56487190

大小:19.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6-24

听神经瘤诊断与鉴别诊断.doc_第1页
听神经瘤诊断与鉴别诊断.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听神经瘤诊断与鉴别诊断.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听神经瘤概述起源于听神经鞘的良性肿瘤,是常见颅内肿瘤之一,占颅内肿瘤的7%—12%,占桥小脑角肿瘤的80—95%,好发于中年人,高峰在30-50岁,20岁以下者少见,无明显性别差异,左、右发生率相仿,偶见双侧性,双侧发病者多为神经纤维瘤病II型的一部分。临床表现:与肿瘤的起始部位、生长速度、发展方向、肿瘤大小、血供情况及有否囊性变等因素有关。1.早期:耳部症状肿瘤体积小时,出现一侧耳鸣、听力减退及眩晕,少数患者时间稍长后出现耳聋。耳鸣可伴有发作性眩晕或恶心、呕吐。2.中期:面部症状肿瘤继续增大时,压迫同侧的面神经和三叉神经,出现面肌抽搐及泪腺分泌减

2、少,或有轻度周围性面瘫。三叉神经损害表现为面部麻木、痛、触觉减退、角膜反射减弱、颞肌和咀嚼肌力差或肌萎缩。3.晚期:小脑桥脑角综合征及后组颅神经症状,肿瘤体积大时,压迫脑干、小脑及后组颅神经,引起交叉性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小脑性共济失调、步态不稳、发音困难、声音嘶哑、吞咽困难、进食呛咳等。发生脑脊液循环梗阻则有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乳头水肿或继发性视神经萎缩。病理:3/4起源于上前庭神经,少数起自蜗神经,起源于Schwann细胞。听神经鞘瘤有完整包膜,表面大多光滑,有时可略呈结节状,其形状和大小根据肿瘤的生长情况而定。肿瘤的实质部分色泽灰黄至灰红

3、色,质硬而脆,病理组织学上有AntoniA型(细胞排列紧密,间质较少)及AntoniB型(细胞分布松散,间质占优势)两种类型。肿瘤的主要血供来自小脑前下动脉,此血管在接近肿瘤处分出一支进入肿瘤包膜,并分成若干小枝进入肿瘤组织。其他有基底动脉分出的脑桥动脉、小脑上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的分支至肿瘤。小听神经鞘瘤时与其密切相关的血管则为小脑前下动脉。与小脑相接触的表面亦接受来自小脑表面的动脉供血。其静脉回流主要通过岩静脉进入岩上窦。影像学表现:(1)CT表现:内耳道骨质受压,不同程度扩大;当肿瘤较大时,内耳道可明显扩大呈“喇叭口状”改变,肿瘤多为圆形或不规则

4、形,呈等密度或低密度,少数呈高密度。由于肿瘤与脑组织密度相近,CT平扫软组织窗也不易显示,位于内听道口区,强化明显。在观察内耳道时不但要注意内耳道大小,还要观察形态改变,有时仅表现为形态改变,应结合横断面和冠状面图像,分别观察左右侧骨质是否对称。(2)MRI:T1加权像上呈略低或等信号,在T2加权像上呈高信号。AntoniA区明显强化,AntoniB区强化不明显。第四脑室受压变形,脑干及小脑亦变形移位,脑积水表现。鉴别诊断:(1)胆脂瘤或脑膜瘤:胆脂瘤和脑膜瘤位于桥小脑角区,多不累及内耳道,偶尔可部分进入内耳道内,但CT上内耳道多无扩大;MRI上胆

5、脂瘤呈长T1长T2信号,增强后扫描无明显强化,而脑膜瘤多呈半球形等T1等T2信号肿块,增强后扫描明显均匀强化,并伴有脑膜“尾征”,与听神经瘤不难鉴别。(2)面神经瘤:面神经瘤位于内耳道的前上象限,内耳道前上壁骨质可见破坏,形成沟通内耳道-面神经管迷路段的肿块;薄层MRI或MR水成像有助于显示肿瘤在内耳道内的起源神经。而听神经瘤多向内耳道口生长,较大时延伸至桥小脑角区形成内耳道-桥小脑角区肿块,但不累及面神经管迷路段。两者在MRI上的信号强度及强化方式无明显差别。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