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doc

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doc

ID:56902456

大小:27.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7-21

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doc_第1页
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doc_第2页
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doc_第3页
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doc_第4页
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语文:第21课《桃花源记》学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桃花源记》创新学案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执笔:审核:备课时间:上课时间: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部分文言常用词语。2掌握故事情节,了解创作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3学习记叙的详略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朗读并背诵课文,疏通文意学习难点: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了解作者笔下的理想社会学习时间:3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朗读课文,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积累词语,掌握故事情节。第二课时主要任务:了解方法,理解作者寄托的感情,详略的写法。第三课时主要任务:背诵课文,巩固练习。第一课时授课过

2、程:课前教学:1、查词典,掌握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2、查资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事迹。3、预习时至少读课文5遍,而且必须是朗诵,不能默读。一、检查预习的情况。1、写出成语“世外桃源”的含义。2、交流查到的有关作者的资料。3、指定学生分段读课文,要求认真欣赏并作出适当的朗读评价。(包括背景)二、自主学习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写在下面:2、一词多义:复前行()不复出焉()乃大惊()乃不知有汉()便舍船()屋舍俨然()寻向所志()寻病终()处处志之()寻向所志()捕鱼为业()不足为外人道也()3、一义多词:悉如外人—

3、—具答之——咸来问讯——皆叹惋缘溪行——便扶向路便要还家——延至其家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乃大惊——遂与外人间隔三、合作探究学习1、学生参照注释,逐字逐句精读,尽量自己读通。确有疑难,小组中探讨解决,不能解决的向老师提问。2、掌握下面的古今异义词:芳草鲜美:古义:今义:阡陌交通古义:今义:率妻子邑人古义:今义:来此绝境古义:今义;无论魏晋古义:今义:不足为外人道也古义:今义:遂与外人间隔古义:今义:见太守,说如此古义:今义:屋舍俨然古义:今义:缘溪行古义:今义:3、找出出自本文的七个成语,写在下面:4、理清

4、课文的结构线索:(1)本文以什么作为叙事线索?(2)本文主要记叙的是什么内容?(3)写出渔人的行踪:四、课堂小结:桃花源实在是一个美好的世界,如果你也是在无意中进入了这样一个美好的世界,你会怎么样呢?把你的想法写在下面。五、课堂检测:1、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1)不足为外人道也(2)后遂无问津者2、本文的作者是著名诗人,名,字,生活在战乱频繁的朝。文章虚构了一个的世外桃源,描绘了一幅的生活图景,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3、《桃花源记》以为线索,按照桃源,桃源,桃源的顺序叙述了渔人的,层次清晰。第二

5、课时授课过程一、预习导航1、辩明字音垂髫()发髻()俨然()阡陌()()诣太守()两鬓()邑人()豁然()遂()骥()郡下()2、翻译下面的句子(1)阡陌交通,鸡犬相闻:(2)余人各复延至其家:(3)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4)欣然规往:二、自主学习1、将“渔人”、“村人”两词准确的填入文中括号内。()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

6、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三、用采访的形式熟悉课文内容,深化理解。由学生设计采访提案,讨论想提出的问题。课堂模拟采访现场,受访者与采访者均可由学生扮演。 采访一、 对象: 桃源人 1、 能为观众朋友介绍一下你们桃花源的自然环境吗?2、请问你们是怎么来到这里的?3、你能对我们观众朋友说说你们桃花源居民的风俗习惯吗?4、在节目的最后,请桃花源的村民用一句话概括一下桃花源的特点或你们的感受。5.有一个渔人无意中来到这里,能说说

7、你们见到他当时的感受吗?6.他回去的时候你们对他有什么希望没有 ?7.如果你知道他出去后就直接去报告太守,让太守派人来,你们有什么想法?还会让他回去吗?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采访二、 对象: 武陵渔人1. 你是怎么发现桃花源的?2.  见到桃花源时,你有什么感受?3.  桃源人给你什么印象?4.  你有没有想过就留在桃花源不出来了?5.  你对太守说这件事是出于什么想法呢?(甚至不是县令)6.  怎么后来就再也没有人问起这件事了,你觉得是为什么呢?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采访三、对象:陶渊明(设计目的

8、: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1.写这样一篇文章,您是出于什么动机呢?据我所知,您所处的时代战争频繁,民不聊生。真有这么一个桃花源吗? 2.为什么安排渔人去报官?3.为什么把桃花源设计成找不到了呢?照应开头;这是一个理想的社会,现实生活中没有。增强神秘色彩。 ( 渔人不守信用的惩罚……) 以下为观众自由提问时间。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进一步走近了陶渊明,了解了陶渊明。虽然陶渊明向往的理想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