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偏倚课件.ppt

设计与偏倚课件.ppt

ID:57028915

大小:997.00 KB

页数:27页

时间:2020-07-26

设计与偏倚课件.ppt_第1页
设计与偏倚课件.ppt_第2页
设计与偏倚课件.ppt_第3页
设计与偏倚课件.ppt_第4页
设计与偏倚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设计与偏倚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七章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及偏倚一、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分类(一)按设计策略分类1.观察性研究历史常规资料分析1)描述性研究横断面研究纵向研究生态学研究2)分析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2.实验性研究1)临床试验2)现场实验3)社区干预试验3.理论性研究(二)按实际任务分类1.病例调查2.爆发调查3.专题调查二、偏倚及其控制(一)概述在流行病学研究中,必须考虑研究结果的真实性(Validity)。真实性指研究结果与真实值相接近的程度。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研究结果与真实情况间往往存在一定差异,即出现误差,有时甚至会得出错误结

2、论。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机遇(Chance),另一个是偏倚(bias)。1.机遇与误差机遇引起的误差是随机误差,是与抽样相伴随的,也称抽样误差。一般无法消除,但可通过医学统计学方法予以限制、估计或评价。如:用标准差(S)、标准误(SxSp)、变异系数(CV)等来反应一组样本的变异程度或随机误差的大小;对样本均数或样本率进行显著性检验,计算P值大小,以判断差异的显著性;计算、估计样本量,以减少抽样误差等。2.偏倚与误差偏倚是随机误差以外的误差,即系统误差。由于设计、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不当所造成的差异;误差

3、向量方向一致,不能通过增大样本量来克服它;可避免且应该避免产生。(1)概念:偏倚是指由于在研究的设计、实施、以至结果分析中所采用的方法不当而造成的研究结果系统性的偏离真实值的情况。(2)特点:1)偏倚是一种错误,是可以避免的;2)偏倚使结果产生系统性的偏离。(3)分类:1)选择偏倚2)信息偏倚3)混杂偏倚(二)选择偏倚(selectionbias)含义是指被选入的研究对象与没有被选入者特征上的差异所造成的系统误差。(由于选择研究对象的方法不恰当,导致入选对象(样本人群)与理论上符合条件入选的对象(目标人群)间产生的系

4、统误差)。来源主要产生于研究的设计阶段,也可产生于资料收集过程中的失访或无应答。常见来源举例:(1)入院率偏倚(Berkson’sbias;admissionratebias)(2)存活者偏倚(Survivalbias)现患—新发病例偏倚(prevalence-incidencebias)奈曼偏倚(Neymanbias)(3)检出征候偏倚(Detectionsignalbias)(4)无应答偏倚或失访偏倚(Nonrespondentbias)无应答者是指研究对象中没有按照研究设计对被调查的内容予以回答者。无应答者与应

5、答者可能在暴露情况、患病情况、易感性等特征均有不同。造成实际研究人群与总体目标人群间存在系统差异。(5)易感性偏倚(Susceptibilitybias)由于某些因素影响到疾病的易感性,而导致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虚假联系。  如健康工人效应:工人疾病的易感性较其他人群可能更低。(6)自愿者偏倚(Volunteerbias)(7)排除偏倚(Exclusivebias)在研究对象的确定过程中,没有按照对等的原则或标准从观察组或对照组中排除某些研究对象。(二)信息偏倚(Informationbias)含义又称观察偏倚,主要发

6、生于资料收集阶段,是由于测量暴露或结局的方法有问题,所获得的信息不准确而产生的系统误差。来源可来源于研究者、研究对象及用于测量的仪器、设备及方法。分类(常见来源举例)回忆偏倚由于研究对象对过去事件的回忆不准确所产生的系统误差。常发生于病对。(通常病例组往往表现为记忆准确性高于对照组)报告偏倚(说谎偏倚)是指由研究对象有意夸大或缩小某些信息而导致的偏倚。如调查青少年的吸烟史。诊断怀疑偏倚由于研究者事先知道研究对象的对研究因素的暴露情况,在作出诊断结果时容易出现带有倾向性的主观判断。(如暴露组细致检查,对非暴露组或对照组

7、则较粗略);另外,研究对象如知道暴露情况,也可能出现对未来结局的主观判断。多见于队列研究和实验性研究中。暴露怀疑偏倚研究者若事先了解研究对象的患病情况,对病例组和对照组询问的态度和方法可能不同。诱导偏倚测量偏倚(检出偏倚)指由于仪器、设备不准确、检测方法不当、操作技术问题而导致测量结果偏离真值。(四)混杂偏倚(confoundingbias)1.概念:估计研究因素与疾病间联系时,受到一个或多个既与疾病有密切关系,又与研究因素有密切关系的潜在因素的影响,从而歪曲了(掩盖或夸大)研究因素与疾病间的真实联系,使研究结果产生

8、系统性偏离的情况。这些潜在因素称为混杂因素(混杂因子)。EDF2.混杂因素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是:(1)它必须是所研究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已或未被认识);(2)它与研究因素间必须存在统计学上的联系;(3)它不是研究因素与研究疾病因果链上的中间环节或中间变量。具备以上条件的因素,如果在研究的比较组中分布不均,即可导致混杂偏倚。3.混杂因素的测量cR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