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

ID:57177901

大小:126.0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20-08-05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_第1页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_第2页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_第3页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_第4页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3、孔子关于“仁、义、忠、信、恕、勇、智、礼、孝”的学说整理。(李歌、傅丹娜)孔子“仁”的思想“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范畴,也是儒家学说得以确立其主流地位的主要根据。一、《论语》中“仁”的基本涵义。(一)孔子对“仁”有诸多阐释,仅在《论语》中就有一百零九处,而“仁”的基本内涵浓缩在他与樊迟的问答中。【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二十二章》】一个人必须对别人存有仁爱之心,才能完成他的社会责任。为父之道就是由爱子之心出发去对待儿子,为子之道就是由爱父之心出发去对待父亲。冯友兰认为,孔子的“仁”以同情心为本,本同情心以推己及人,故曰爱人为仁。(二)有时候,孔子用“仁”不是

2、仅指一种特定的品德,而是泛指人的所有品德,这便是“仁人”一词的含义。在这一场合下,“仁”的含义是品德完美。二、《论语》中“仁”的诠释。(一)真性情的合理流露。实践“仁”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它是我们真性情的一种合理流露。仁在我也,因此孔子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三十章》1、性情为真。孔子认为,巧言令色矫饰以媚悦于人,非真性情的流露,故“鲜矣仁”;“刚毅木讷”之人,质朴有真性情,所以“近仁”。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第三章》子曰:“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二十七章》2、“合礼”流露。孔子认为,人的真性情或有所偏而为过,所以不但

3、要有真性情的流露,还要合理。如何合理?即合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所以仁为人之性情是真的,而又须合礼流露。【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论语·里仁·第七章》】【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一章》】(二)能推己及人。仁的实践包含了为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换句话说,“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这是仁的积极方面,尽己为人谓之忠。仁的含义并不仅是“己之所欲,亦施于人”还有另

4、一方面“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方面加起来,称作“忠恕之道”,孔子认为,这就是把仁付诸实践的途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仁之方”。【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第二章》】【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三十章》】(三)“大而化之之谓圣”。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

5、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Word文档.雍也·三十章》(子贡说:“如果有人能够做到博施恩惠给百姓,又能周济大众,能怎么样呢?可以说是达到仁了么?”孔子说:“怎么会只是仁呢?一定是圣啊!尧舜对此事或许还感到为难呢!至于仁,自己想要成功,也让别人能够成功;自己想要通达,也要让别人事事通达。能够在近处找到这样的例子,推己及人地去做,可以说是实践仁德的方法了。”)此外,要正确了解孔子“仁”的思想,还要认识到仁是“为己”和“为人”的统一,是“自爱”和“爱人”的统一。《论语》中仁与诸德(义、忠、信、恕、勇、知、礼、孝……)之间有着重要的联系。三

6、、如何做到仁?仁的实践在于真性情的合理流露和一颗仁爱的心,但要真正做到仁、达到仁的境界却是不易的。孔子明白,仁虽然是“在我”,但是人并不生而好仁,至少不像对声色之好那样。所以要成为仁者,需要一定的修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论语·卫灵公》】【“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论语·宪问》】。(一)自律“欲仁而得仁”《论语·尧曰》(二)他律即礼求仁,以礼养仁学礼——约之以礼——自觉地循礼行事关于“义”的思想阐释“义”是儒家思想体系中最基本的观念和范畴之一。“博爱之谓仁,合而宜之,之谓义”。义者宜也,即一个事物应有的样子。它是一种

7、观念形式的规范,一种绝对的道德律。社会的每个成员必须做某些事情,这些事情本身就是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如果一个人遵循某些道德,是为了不属于道德的其他考虑,即便他所做的客观上符合道德的要求,也仍然是不义。用孔子和后来的儒家常用的一个贬义词来形容,这是图“利”。儒家认为“义”和“利”是截然相反的。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后来的儒家常常强调“义利之辨”,认为这是道德学说中最重要的一点。一、“义”的内涵和性质。(一)孔子关于“义”的思想。“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