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采风报告.doc

艺术采风报告.doc

ID:57328758

大小:71.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8-12

艺术采风报告.doc_第1页
艺术采风报告.doc_第2页
艺术采风报告.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艺术采风报告.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艺术采风报告闻说大理风光好,吾等欣然前往,然相对于吾等家境并非富裕者而言,此次大理之行甚是奢华。与古城闹市相比,我更喜好穿行于山水林间,感受泉流之涓涓,林海之茫茫。此次出游,吾未能如意观赏到田园风情,颇感失望。更有大跌眼镜者乃大理古城。名曰古城,事实是除寥寥几处古城墙外,吾确未能感受到半点古城气息。吾去过成都洛带古镇,成都虽已多年无城墙,然洛带多少仍有古城之感。其实也无需多怪,大理能见之景大抵已圈上围墙,须持有门票者方可入内。众人皆知,门票自是不便宜,无奈吾只能望而却步。欣赏高雅艺术是有代价的,此等代价,吾自然是消受不起。吾辈虽缺钱却也不乱花钱,故吾虽无缘入内,却也

2、并无伤感之意,只觉到此游览颇为荒唐。所谓旅游胜地,就是游客手拿大把把花花的银子去某个人山人海之处凑热闹而已,次并非古人诗辞中所描绘那般悠然。今日,国人生活水平飞升,腰包理所当然鼓起,此时旅游已然成为泛滥品。每逢节假日,这一夸张而滑稽局面得以呈现。倘若有人把艺术当做一种大赚票子的手段,口中还不断高呼:“艺术是无价的”。我们毫不犹豫地说,此番行为已然丢失艺术之本意!然回头转念,今日旅游之局面不亦是如此?人说大理三月好风光,今12月前来,正值此处旅游淡季,恰躲过人山人海,确有清静之处。观大理之历史,自远古时代,白族、彝族等少数民族的先民于此处扎根。他们种植水稻,驯养家畜,

3、从事采集、渔猎,创造了大理地区远古文明。汉时属益州郡管辖;唐时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滇东三十七部,进军大理,推翻大义宁国,建立大理国。吾得以听说大理国乃观金庸小说《天龙八部》影视版,见该处蝴蝶飞舞,甚是美妙。当时并不知有蝴蝶泉,蝴蝶泉是观电影《五朵金花》才知,因其中有歌唱道:“大理三月好风光,蝴蝶泉边好梳妆。蝴蝶飞来采花蜜哟,阿妹梳头为哪桩?”印象尤为深刻。不过说来惭愧,早在明代就有徐霞客曾在游记中写道:“泉上大树,当4月初即发花如蛱蝶,须翅栩然,与生蝶无异。还有真蝶万千,连须钩足,自树巅倒悬而下及泉面,缤纷络绎,五色焕然。游人俱以此月群而观之,过5月乃已。”清代亦有

4、诗人沙琛,在《上关蝴蝶泉》诗中写道:“迷离蝶树千蝴蝶,衔尾如缨拂翠。不到蝴蝶泉谁肯信,幢影幡盖蝶庄严。”总之,皆是赞美蝴蝶泉之美。然可惜的是,12月来蝴蝶泉是无蝴蝶可观的。吾也并不知晓当今3月的蝴蝶泉究竟是何景象。或是并无蝴蝶飞舞?亦或是观者将其围得水泄不通?有人花钱去观赏消遣,就有人不会错过这机会赚钱。凡景区,门口必定有诸多叫卖者,多为首饰;水果。叫卖者多为中年及以上妇女,吾观其单个水果篮应不下于20斤。但见一老妇人一手提一篮步履蹒跚,无论其初衷与目的如何,吾深感心酸。此次前来,是学校组织,故省去了导游的束缚与唠叨,尤其无缘逢导游力荐消费,实乃幸事。吾多是独自观望

5、,穿行于大街小巷,无论何物,无论多好、多美,吾只观而不买。无钱消费,亦无心消费,商家自是赚不到我的钱。看起来挺无厘头,将贻笑大方啦,然细想来,也并非无道理,消费应是能力所及。既然来啦,看一眼是无罪的,正所谓,没吃过猪肉,还没见过猪跑吗?劳动人民是可爱的。出城即可见田园,正当日中,天虽不热,烈日却晒得吾脸痛。田间大都是胡豆和小麦两类作物,偶能见两三人于田间劳作,他们或锄地,或挑水灌溉。他们皮肤都是黝黑的,尽管他们被称为白族。所以皮肤白皙,也仅有那些生活舒适,不多出门的千金亦或是大老爷。整日劳作于田间的农民形象从未改变过,他们永远是那么可爱,值得敬畏。吾乃农民家境出身,

6、自当不忘生活之艰难。来大理一遭,虽未如愿尽兴,却也有所得。大理建筑是有特点的。房屋装饰颇为繁琐,房檐以红、蓝、绿三色花纹图案装饰;白墙上总要配上国画(主要为水墨画)或题诗。越有钱之人,房屋雕琢更为精致漂亮,其手工艺让人惊叹不止。大理古城,大街小巷皆是色彩艳丽的各种扎染装饰品,服装、鞋帽等制品。扎染,古称杂花布,又名绞缬染,此乃民间古老手工印染工艺,起源于1000多年前中原地区,可谓历史悠久。大理扎染全凭手工制作,经手工绘图、扎缝、染漂、扎花、碾平等工序而制成。吾虽不曾买回一两件以留作纪念,然则能观之又拍些照片亦足以怀念耳。乌绫帕子凤头鞋,结队相携赶月街。观音石畔烧香

7、去,元祖碑前买货来。”这是我国清代乾隆大理举人师范《月街吟》中的诗句。“三月街”曾经繁华景象,吾今日无缘得见。古城门对面有一牌坊,名曰“三月街”,只是此“街”意义非同彼“街”噢。说到底,文化的力量是可怕的。自解放后,文化危机异常严重。我们常说,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种语言,而今全国皆讲普通话,许多少数名族已失去其自己的语言,政策及现实压力,让民族语言无力生存。除老一辈人还能讲一口流利名族语言,我们年轻一辈小孩,祖国未来之花朵已不再会讲,兴许某些能讲出却也写不出,岂不悲哉!更有不少人还以为只要中国在,中国人还在,普通话还在,关于中国的学问和文化遗产还在,中国传统文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