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知觉的双通路腹侧(what)vs.doc

视知觉的双通路腹侧(what)vs.doc

ID:57429309

大小:14.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8-17

视知觉的双通路腹侧(what)vs.doc_第1页
视知觉的双通路腹侧(what)vs.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视知觉的双通路腹侧(what)vs.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Chapter3higherperceptualfunctionslOutlinen视知觉的双通路——腹侧(what)vs背侧(where)(P195-204)u特定的脑损伤造成视知觉特定方面的功能障碍P196-197u两通路表征的区别P198-202n物体知觉的计算模型(P205-212)u恒常性的神经机制P205-210u祖母细胞与群编码P210-212n物体识别障碍(P213-226)u两种物体失认症(统觉性失认症,连接性失认症);一个模型P215-218u类别特异性失认症(有生命vs无生命)P221-226n面孔失认症(P226

2、-236)u面孔识别的神经机制P227-231u物体识别的两个系统(holisticanalysisvsanalysisbyparts)P235-237lGistn视知觉皮层双通路u顶叶损伤与颞叶损伤造成不同方面的视知觉功能障碍(见双分离专题)u“what”通路的信息在两半球间有传递,“where”通路的信息指在同一个半球内加工。(P198损伤实验)u两通路表征的区别l背侧通路(parietalcortex)n客体非选择性,对各类物体都可能有反应n对感受野边缘(eccentric)物体反映敏感n以上两性质使得parietalneuron

3、s适合于探测物体的出现和运动,能及时发现刚刚进入视野的运动物体,不论那物体是什么。l腹侧通路(temporalcortex)n丰富的客体选择性,不同位置的神经元群对不同类型的物体特异性的敏感(如手、脸)n对感受野中心物体反映敏感n以上两性质使得temporalneurons适合于辨识客体n物体识别的计算模型u祖母细胞与群编码理论l物体的视觉信息从初级视皮层经腹侧通路最终传到颞下脑区的过程,也是视觉信息不断整合的过程。从最初初级使皮层中表征的最基本的特征(如线条朝向),到联合特征(边缘和棱角),再到部分形状最后在颞下脑区实现对物体的识别。

4、颞下脑区如何实现对物体的识别有两种观点:l祖母细胞观点:颞下脑区有一个特定的神经元只对某个特定的物体反应,即该物体的视觉信息经腹侧通路传到该神经元时,该神经元就特异性的发放,而其他物体的视觉信息不能使它发放,从而实现了对特定物体的识别。有两个问题:1)这种观点把对物体的最终识别放在了一个神经元上,一方面,该神经元的自发放电可能导致物体识别的错误,另一方面一旦该神经元死亡,我们就丧失了对该物体的识别能力;2)无法解释人们对新异物体的识别。l群编码理论:对物体的最终识别不是依赖于某个特定的神经元,而是神经元群的发放模式。例如识别面孔的神经元

5、群中有些只对面孔轮廓反应,有些对头发反应,有些对皱纹反应等等。不同面孔的这些特征都不同,因此该神经元群对不同面孔的发放模式也就不同,从而实现了对面孔的识别。n面孔失认症u面孔失认症的神经机制l定义:对面孔识别的一种障碍,但这种障碍不能归结为智力或视力的不足,且这种障碍仅限于视觉通道。l判断面孔识别与一般物体识别是否使用不同的神经机制有三个标准:n对两类物体的加工是否在不同的脑区中进行n两个加工系统在功能上是否独立n两个系统是否以不同方式加工信息l支持面孔特异性加工的实验证据(见文献)u物体识别的两个系统l从脑损伤病人的情况看,面孔失认症

6、与视觉失认症可能同时发生,视觉失认症与失读症可能同时发生,但面孔失认症与失读症很少一起发生。暗示了两种物体识别系统的存在:一种依赖于客体整体的特征(如面孔),另一种则依赖于对客体各个特征的分析(如文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