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泠印社-简介.doc

西泠印社-简介.doc

ID:57582157

大小:90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0-08-27

西泠印社-简介.doc_第1页
西泠印社-简介.doc_第2页
西泠印社-简介.doc_第3页
西泠印社-简介.doc_第4页
西泠印社-简介.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西泠印社-简介.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游西泠印社(一)2011-05-0311:26:50春日午后,游西泠印社。从北山路走,进白堤,过平湖秋月便是孤山岛,再过中山公园和楼外楼,即到印社小门。一路游人如织,绿柳荫荫,人皆欢笑,湖面则游船略多,但近有小岛,远有雷锋古塔,再远是万重山,湖山大气开怀,又精致婉转,实乃颇多玩味,不同心境来此应有不同体验。进印社月亮门,就是山脚下的小院。小院看似一览无余,正中柏堂,西侧竹阁、印廊,东侧印人书廊,中央莲池,皆尽收眼底。记起从前来过一次西泠印社,只到这个山脚小院,未上山,那时只以为这便是印社全部,有几番失望。今日再看,又感觉此小院有所玩味。且不详论印

2、廊和竹阁围合的小虚体,或者竹阁与南边院墙围合的小虚体如何与中央大虚体既合又分,如何通过池中假山分隔,或虚体之间如何错动渗透,高差变化之界定,因为这些皆是一般私家园林之擅长。唯独喜欢莲池东边这棵大树。此树界定了上山小路和虚体池水,同时树枝略向池面偏,使得池边小路在日光之下树影斑驳,小路边散落几颗大石,三两游人坐于上歇息或评赏。在池南边走(视点a),感到树冠遮天,又看不到北边的临池小台的地面,往南只有透过院墙小漏窗望见孤山路上的游人,连西湖都望不怎么见,再向前,一个很缓的小坡,就上了柏堂前的临池小地,此时再向南看,看这池面时,竟感觉豁然开朗。抬头望树

3、,由于视点改变(b),西边一大片天空已经露出来,恰巧午后的太阳处在露出的天空中照得人略张不开眼。可能也因了此处标高高于池南的鹅软石地面,感觉气势大开。从池东可以看出来高差只有三级矮台阶,但恐怕已经足矣。不晓得此树为哪朝所种,传竹阁乃白居易始建于唐,柏堂由僧人建于宋,而西林印社一直到1912年才以一条小径介入这个山脚小院。回来看图纸,看树冠并没有现在感知的这么庞大,不知是作图者疏忽还是此树在当年就并没有这么大,实在难以考究,但从现状体验来看,确实很好。沿着东边小路继续往前,右手边印人书廊前有狭长小池,池水通过三级台阶下和莲池相通。透过印人书廊最北边

4、的柱子,已能看到上山的台阶,引导性很强。往前一直到柏堂北侧虚体的侧边,准备向前上山,但往西看,“前山石坊”正对着我,又是一条路径,因为有石坊的存在更增加了它的等级,看似“设定路径”,于是两次的上山路径引导让人没了主意,到底怎么上山呢?只能任意决定,从非设定路径上去先看看。上台阶,往西拐,至休息平台处,向西一望,猛地被击倒了,如此一段小山坡竟有远近三处人在活动,有在打牌的有在看风景的。看平面图才知道上山一共有四条路径,而路径之上的休息平台或亭子连成东西的一条线。由此人看人的可能被创造出来,但平台之间又有各种草木遮挡,各平台相互又不相同,或大或小,或

5、有顶或无盖,这条线才变得十分生动。几个平台。这些远近的人就好像突然出现在树石之间的,颇为灵动这些路径们最终有两条会集于山川雨露图书室(另一条更旁的支往西边去),两条会集于宝印山房。在仰贤亭小憩,起身过了图书室的门洞,就到了印泉。印泉这里又分开左右两条上山的路径,选右手边的鸿雪径上山。上到一半,一个转折,便看到一座小塔,看到这素色的塔,心中便有古朴之意,感觉上面应该非常有意境,继续往前就到了山顶庭院。最后一级台阶一上,踏上了山顶细致而随意的铺地(类似“虎皮墙”做法),顿时慌了神。有塔,有雕像,有俯瞰的山洞,有仰望的建筑……等等尽收眼底,又全看不清晰

6、。不像上山路上引导如此繁多,此处却只留一片地,地上几颗散落的珠宝,不知道下一步该先看什么。同行人也有此感,但不知为何。走了几遍后下来,一直到傍晚时,再看图纸,才做出一些自认为还算合理的猜测:山顶庭院的总体布局上是向心的,各建筑朝向皆指向南边空地,但无精确的中心。而在进入之时,最抢眼的不是建筑,而是塔和雕像。但塔和雕像偏偏也不正对入口,他们的正面轴线都和入口方向错开。连入口轴线刚好正对上的小桥,也被小树丛遮挡。只剩下这轴线和文泉的岸线相重合,轴线(岸线)两边虚实恰似八卦图形,另同行几人啧啧称奇。台阶上看塔个人认为的入口三条重要“轴线”:塔朝向,入口

7、方向,雕像朝向总平好像上次听你说去看赫茨伯格啊,呵呵,几条小路那里有照片么,听起来感觉像是“市”与“园”的一个过渡区哦,已经回来啦,上次只是去德国交流了几周。照片拍不出来那种感觉啊,我改天再去拍张能说明问题的补上~我比较着迷的是这个过渡区的路径的密度之高,呵呵嗯,不知路多了会不会迷一下,呵可能应该这么说,因为喜欢这种迷的体验,造园者才会依着山势,建筑布局来做很多的路,哈哈,最近比较迷咱老祖宗的园林嗯:)呵呵,这图难道是刘敦桢的中国古建史上而来?写的挺好的,若能配合照片则更易传达吧,另,似乎这里偏重于感官印象,写文思考或应忌讳顺畅,因为人一旦对一事

8、自以为有所得,即不再深入下去。疙里疙瘩想不明白时,才是一个得的过程吧有空我们可以聊聊园林最近有点收获这个图是刘先觉和潘谷西编的《江南园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