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国》、《社会契约论》与《公众舆论》.docx

《理想国》、《社会契约论》与《公众舆论》.docx

ID:57631967

大小:21.99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8-29

《理想国》、《社会契约论》与《公众舆论》.docx_第1页
《理想国》、《社会契约论》与《公众舆论》.docx_第2页
《理想国》、《社会契约论》与《公众舆论》.docx_第3页
《理想国》、《社会契约论》与《公众舆论》.docx_第4页
《理想国》、《社会契约论》与《公众舆论》.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理想国》、《社会契约论》与《公众舆论》.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引子:学习本课程的一个“三”和一个“一到三”。一个“三”就是常识、经验和理论相结合。这里的“经验”指生活经验和对新闻业务的经验性了解。一个“一到三”就是此书是建立在西方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同时是政治学、新闻学和传播学交叉点上的著作。思考题:1、写第一章读后感,分析其思想背景和主要论点。2、关注“三个舆论”场中各自的事实和观点。《理想国》、《社会契约论》与《公众舆论》柏拉图暗示,政治的最大命题是“正义”问题,而正义的要义在于,其应体现被统治者的利益。孟子似乎也有这个思想?然而柏拉图说得更明晰,他暗示,实际社会中,正义往往仅仅体现为

2、统治者的利益。他提出的解决之道是从小培养统治者,使他们向美爱善,最终为理智所主宰,因此最终能顾及被统治者利益。关于对统治者的培养,孔子东西中似无。孔子的东西主要是儒生自己修身,以辅佐统治者。向“美”爱“善”,“爱”“善”从哪里来?从“知”来。真正的“知”会带来最大的“爱”“善”。李普曼《公众舆论》就是延续《理想国》“知”和“培养统治者”命题的(因此这是一本政治学著作),不过这个“统治者”按照当代条件(指西方民主社会)变成了执行层面是少数人,监督、选举层面是大多数人。李普曼这本书既谈“大多数人”(监督、选举层面的统治者)在“知”

3、上受到的限制并暗示如何尽可能克服(这里联系到新闻学、传播学,因此这是一本新闻学、传播学著作),又谈如何扩大“少数人”(执行层面的统治者,包括政界和商界两方面的)的“知”(这里又回到了政治学)。培养两个层面的统治者的关键就是克服我们头脑中的“观念”(一知半解),从而扩大“知”。李普曼说的“观念”即《理想国》中苏格拉底说的“意见”,而李普曼有时也用“意见”作为“观念”的同义词。“观念”就是包含了部分事实的东西(即苏格拉底说的“有”“无”之间物)。不是全部的、整体的、包含所有因果关系的事实,但其中有具体的、局部的、包含部分因果关系的

4、事实。如果说前者是一个纯铁的立方体,后者就是一个同样大小的海绵立方体,中间插入了一些铁丝、铁钉、还吸收了一些水……李普曼的这些分析(我的形象化说明是对李普曼观点的理解、阐释),也即他的“拟态环境”论,这与苏格拉底“‘有’‘无’之间物”论完全相同。就“知”受到的障碍而言,产生的原因则有社会外部的原因和个人内部原因。《公众舆论》的“导论”部分主要只谈论后者,对前者几笔带过。“导论”之后的内容也以谈后者为多,但也明晰谈及了前者。“培养统治者”和“知”的关系是柏拉图理论的重要内容(即:真正的“知”会带来最大的“善”)。但对两者关系,李

5、普曼未作直接阐述。也就是说为何“统治者”一定要有“知”?显然李普曼跳过了“知”才能达到“善”的柏拉图观点,但是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并得出自己的推论。我认为李普曼主要是从现代社会的巨大化、复杂化来谈的,主要谈“知”决定了能否成为“称职”的“统治者”。李普曼没有更充分明确的阐述“知”对成为“统治者”为何必要,而用主要笔墨论证其难度。在《理想国》和《公众舆论》之间的著作,要注意的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此书核心观点就是:“民主”意味着国家主权对“公共意志”负责。这里的“公共意志”原文为法语,简称为“公意”(卢梭用的是“意志”而非“意

6、见”,“公共意志”与李普曼用的“公共意见”不同但接近)。对“公共意志”究竟是什么,卢梭自己也说得不够清楚乃至有内在矛盾。卢梭相关思想反映了逻辑上的明晰和观点上的绝对化,但如何运用于实际则存在很大问题。总之他认为国家政权应该反映人民的意志,但如何达到这个目标,他也只是提出了设想,如“所有法律必须由人民在国民大会中制定”,“国民大会必须具有罢免所选举出的官员的权力”等。但这些做法是否存在操作上的问题或漏洞?做了是否就达到了国家政权反映人民的意志的目标?需进一步证明。但西方民主国家(美、法、英)的政治制度很大程度上建立在卢梭的设想上

7、。这形成西方民主政治的传统思想。新闻事业在这个思想体系中则被设想为,因能向人民提供外部世界信息,从而使人民成为合格参政者,乃至新闻事业被看成实现此目标的完美工具,即杰斐逊所说的“在有政府无报纸和有报纸无政府两者之间我宁要后者”。李普曼就是探讨:特别是在进入20世纪、已爆发过世界大战的世界,新闻事业能否很好担任此任务?以及加上其他信息渠道,公众是否能获得参政所需的认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