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先见森林-再见树木.doc

让孩子先见森林-再见树木.doc

ID:57671288

大小:143.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8-31

让孩子先见森林-再见树木.doc_第1页
让孩子先见森林-再见树木.doc_第2页
让孩子先见森林-再见树木.doc_第3页
让孩子先见森林-再见树木.doc_第4页
让孩子先见森林-再见树木.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让孩子先见森林-再见树木.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让孩子先见森林,再见树木  在各种育儿宝典和别人家孩子的压力下,你有没有过迷失?到底儿童阶段的教育,什么是最重要的?博雅小学堂家长群中的威海球爸,一位儿童课外教育的践行者,对这个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现在,在各种育儿理念和教育方法,以及“别人家孩子”的压力下,中国很多家长貌似患了家庭教育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其症状如下:  (1)要人质切实相信生命正受到威胁=不好好学习没有出路!  (2)施暴者会给人质施以小恩小惠=那些择优考级奖项会加分加砖加砝码,要抓住实惠!  (3)控制人质的信息来源和思想=纵然别国别家教育可以是别样的,但是这就

2、是我们的国情。  (4)让人质感到无路可逃=不这样又能怎样?  康德说,教育最大的秘密就是使人性完美。对孩子的教育的首要目的是帮助培养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修养,在他们心底播下向善的种子。但直面当下国情和日益扁平化的地球及海量知识、学习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做呢?在此抛砖引玉,期待与大家共同探索。  我们首先要相信自己和孩子,不焦虑,同时做好自我且不断学习提升;在想使用任何教养技巧之前首先审视和改善亲子关系,个人觉得亲子关系是所有教养技巧的基础,然后努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亲近自然  让孩子尽可能的亲近自然,欣赏自然、放大感官对

3、环境的感觉灵敏度,以颐养身心,启迪智慧,呵护想象。  大自然是我们所有灵感的来源,是最好的教科书,热爱自然是生活的基础,是学会感恩的基础。一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无论如何都差不到那儿。  最简单和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自然观察,但怎样才能让孩子主动观察并思考呢?首先就是要摒弃成人的思考误区,其实孩子比成人对世界拥有更多的新奇感,他们通常是非常善于观察的,家长要做的就是呵护他们的观察能力,不妨碍孩子。  有条件的可以带孩子多融入自然环境,在家养各种动植物,可以带小朋友参加各种自然观察活动,如观鸟、观星活动,野外生活等,但至少,在孩子体悟自然

4、时,不要用大人各种时间,事情理由打扰。最简单的例子就是,小朋友对着天空发呆时尽可能的不打扰他。  大自然自会启迪孩子兴趣和灵感,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一张“地图”,让孩子自己有兴趣去寻宝。    构建孩子的人文素养  优良的品格和真挚的情感是一个人立足于世的根本基础,而人文素养则是多方面能力的总支撑,这种支撑作用具体表现在理性的思维,宽容的心胸,健康的心态,良好的自我管理能力以及足够的合作意识等等。人文素养的缺乏将会直接影响人的思维深度和广度,以及对问题的洞察力和对事物发展的前瞻能力,而这些能力都是创造力的重要内涵。  如何养育孩子的优

5、良品格和真挚情感,构建个人卓越人文素养呢?  “阅读”是一个良好的途径。阅读不仅仅是书籍的阅读,应该包括更广泛的形式和方法,如听音频,看视频。简单言之,就是对人类文明的各种接触。儿童时期的阅读内容一定要广泛和大量,以有趣有料为导引,不局限在所谓的优秀绘本上,应包括天文,地理,人文,自然,科技,历史,文学等等。  个人认为:爱自然,爱生活得孩子必能油然生出对他人,对动物和大自然的情感,以及对自己最起码的信心,并以这些情感和自信为基础,有机会在以后籍着简单的文学作品(绘本,诗歌,散文,故事等)去进一步深化他对这个世界的情感,并且去丰富他对人

6、生的想象,当他内在的情感较丰富,对世界和人生的想象较活泼以后,必然有机会再更高的阶段籍着传记书籍、小说、历史故事和哲理文章的引导,发展出对人生的初步憧憬,并且籍着前人的心路历程去思索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的意义,建构成长动机。孩子籍着这些自然和阅读的滋养,定能拥有优良品格和真挚情感,构建起个人的卓越人文素养。  但现在,无论资优教育、崇尚快乐的放养教育,还是过度重视知识细节的传统教育,往往忽略孩子的品格、情感教育和人文素养培养。儿童时期是培养人格雏形的阶段,荒废儿童阶段孩子人格雏形的培养,长大后或许会来不及了。  培养性格和思维  近些年,一

7、个奇怪的现象是,学校中的优等生,在人生和职业发展中的表现和学业表现不成正比,为什么呢?也许,《性格的力量》一书给了我们探究的路径和指引。  《性格的力量》指出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重要的不是教孩子具有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能帮助他们具备成功的品质,如毅力,自制力,好奇心,责任感,勇气和自信心。经济学家把这些品质成为非认知能力,心理学家称其为人格特征,而多数普通人则把他们称为性格。  再对比我们学校教育和考核的目标及标准,也许答案就昭然若揭了。一方面许多攸关孩子一生幸福的成长空间被挤压,另一方面我们又经常用错误的标准来决定孩子哪些方面较值得培

8、养。结果,攸关未来的能力被荒废了,没必要的繁琐细节、知识又过度的被强调。    如果我们不能从较宽的视野来给儿童阶段的学习和成长定位,我们所有的努力只是在戕害孩子,如果我们不能跳出成人世界习惯的成见,我们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