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中厂”为载体 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doc

以“校中厂”为载体 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doc

ID:57770489

大小:25.00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3-27

以“校中厂”为载体 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doc_第1页
以“校中厂”为载体 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doc_第2页
资源描述:

《以“校中厂”为载体 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以“校中厂”为载体  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4年2月26日,国家总理主持召开国家常务会议,对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进行了部署,明确提出了“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国家教育部门印发了《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提出了具体要求。我校从2008年开始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引进成都成化机械有限公司、成都宏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新都花仙制衣有限公司在校内共建共享生产型实习工厂,探索基于德国双元制的产品生产实景育人模式。学校通过搭平台、建机制,实现校企双方互惠共赢。

2、探索出了具有成都市青白江区地方特色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突破体制机制瓶颈,引企入校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  2008年开始,先后引进成都成化机械有限公司、成都宏特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新都花仙制衣有限公司,通过“校中厂”模式,企业投入设备总价值3120万元,形成了实训基地共建共享的多元投资格局,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大为改善,校企合作新建、改扩建生产型实训基地3个,新增面积4600平方米,新增标准工位达262个,将企业的技术标准、管理规范和企业文化等融入实训教学过程中,真正推进了工学结合工作的开展;建立健全了校企合作

3、开展产学研合作机制和系列管理制度,提升了实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实践教学条件显著改善;构建了专业建设领军班子,培养出国家级别教学名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市级教学名师3名,专业带头人4名;聘请企业兼职专业带头人2名,长期聘请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31名,形成了一只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师资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为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毕业学生工艺能力强、实践技能高、协作精神好、岗位适应快,学生培养质量显著提升。  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新模式  聘请企业专家全程参与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

4、,深化“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共同研究制定“机械加工技术”、“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核评价体系及职业标准等。  1.成立了由行业技术专家为主体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指导委员会,确保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与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与生产一线直接接轨。  2.由行业、企业、高校等专家执笔,制定了机械加工与服装制作与生产管理岗位职业标准(2012年5月27日通过了专家组评审)。  3.教学指导委员会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制定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要求》,专业

5、教学团队按照强化公共基础知识(完成高中阶段教育)、夯实专业核心课程、突出实践技能“三条主线”系统设计,开发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大纲,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和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开发流程。  4.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了优质核心课程8门;校企联合形成了各专业的《岗位职业标准》、《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由学校教师和企业专家共同开发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建成了试题库;建成了校级精品课程3门。  5.建立了毕业生跟踪调查平台、设计开发了学生学习平台,完善了评价与调控体系。通过建专业学习平台,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检查

6、和评价,了解自己的不足,专业部在学生毕业前,及时补充相关教学内容,实现质量监控的“小循环”。  6.推行“双教师授课法”,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现场中学。聘请企业的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共同承担一门课的教学任务,由专兼结合的教师共同指导,“以产促教,以产兴教,产教结合”助推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体会与感悟  学校通过近几年来现代学徒制试点的探索,在校企合作、课程改革、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文化建设以及“五对接”的具体落实上取得了明显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八个方面。  1.有力地推动了专业课程设置的改革。使课程设置更加贴近行业及生

7、产岗位的需要。  2.有力地推动了课程内容建设的改革。使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产实际的需要。  3.有力地推动了教学方法的改革。使教学方法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及学生实际的需要。  4.有力地推动了专业教师的快速成长。使专业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都得到了快速提升。  5.有力地推动了学生实践水平的提升。真实的生产环境及先进的设备设施,使学生在实践中接近未来工作的需要,能较早地接近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  6.有力地推动了学生身份的快速转变。使学生时时刻刻都能以双重身份(学生、“准工人”)来严格要求自己,

8、学生的操作技能完全能适应生产实际的要求。  7.有力地推动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机渗透。使学校的德育工作更具针对性。  8.有力地推动了教学实践成本的降低。变消耗性实训为增值性实训,初步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双赢。  问题与反思  虽然学校在探索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过程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宏观层面还存在诸多的思考:  1.企业、学校、学生的权责没有以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