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一、邪见之相 二、遣除邪见

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一、邪见之相 二、遣除邪见

ID:5789278

大小:1.56 MB

页数:321页

时间:2017-12-24

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一、邪见之相 二、遣除邪见_第1页
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一、邪见之相 二、遣除邪见_第2页
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一、邪见之相 二、遣除邪见_第3页
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一、邪见之相 二、遣除邪见_第4页
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一、邪见之相 二、遣除邪见_第5页
资源描述:

《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一、邪见之相 二、遣除邪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士道除邪分别……1解脱正道……27上士道显示入大乘门唯是发心……131如何发生此心道理由依何因如何生起……167修菩提心次第……179七因果(知母~修慈)自他相换(见讲记八)发起之量仪轨受法既发心已学行道理附录:《金光明经》慈悲偈文……300思考题……305中士道·除邪分别中士道·除邪分别 23癸三、除遣于此邪执分别分二:一、邪见之相 二、遣除邪见【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别者。】子一、邪见之相【若作是云,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假使有人说:如果对于生死修习厌患而令心出离,

2、那么就会像声闻堕于寂灭边一样,不欢喜安住生死。因此,“修习厌患”对小乘可说善妙,能出生死,趣向解脱,大乘菩萨不应修此,因为菩萨理应安住于生死中利益众生。【《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槃见如是利。”】《不可思议秘密经》说:诸菩萨为求成熟有情、摄受有情,观见在生死中利益有情极具利益,而并未观见在涅槃中有如是利益。这是说,在生死中利益众生具有大利益的缘故,菩萨不应舍离生死。【又云:“若诸菩萨,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堕非行境。”】又说:如果诸菩萨对所行的生死境界心生怖畏,则堕在非菩萨行境中。《大乘庄严经论》中讲了一

3、个游花园的比喻,描述中士道·除邪分别 23菩萨趣入三有利益众生所得的安乐境界。其意是说,菩萨不应视生死为苦海,不欲安住,反而应当视为如入花园一样。因为在轮回中能受用到远远超胜人天善趣和小乘圣果的安乐,菩萨以此作为自身的安乐资具。菩萨在三有中如幻化师游戏一样,自在地游戏利生,以此获得极为殊胜的安乐。风和日丽之时,人们喜欢在花园中游玩,居住在惬意的环境里,尽情歌舞,享受美味,游戏洗浴。如同洗浴能使身体变得清净、庄严,菩萨进入三有海中利益众生,能净化自心,且以布施、持戒、般若等功德增长而备显庄严。又像人们在花园中能享受百味美食滋养身体,菩萨以饶益有情能使自心

4、得大喜乐。因此,舍弃利他就是舍弃摄取极大安乐。总之,菩萨应当把所行生死境界视为花园而欢喜趣入,不应畏惧。【又云:“薄伽梵,声闻怖畏生死行境,菩萨返应周遍摄受无量生死。”】又说:世尊!声闻人心量狭小,怖畏生死境界,菩萨不应如此,反而应周遍地摄受无量生死。子二、遣除邪见分八:一、倒执不怖畏轮回的经义是大错谬 二、遣除倒执三有见为胜利义之理 三、应怖畏以惑业受生,但应欢喜以悲愿力受生 四、未如理辨别而说则犯菩萨戒 五、诸智者所许远离有寂二边之行为 六、相违《菩萨地》所说 七、以出离心为基础发起大悲之理 中士道·除邪分别 23八、金刚乘也以出离心为基础丑一、倒

5、执不怖畏轮回的经义是大错谬一般人不具备如理辨别法义的能力,往往颠倒执取经文意义,出现许多似是而非的认识。对此,如果不加以破除,就不能如理如量地遵循次第修道,因此以理抉择极为重要。【此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这是颠倒执取佛经之义而成为极大错谬。【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由于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经中所说的“菩萨不应厌离生死”,并不是显示不应厌离由惑业力漂流三有所遭受的生、老、病、死等

6、诸多苦恼,而是显示菩萨为了利益众生,乃至尽众生界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愿铠甲,学修菩萨行,期间即使所有众生一切种类的大苦,一一刹那降在自己身心上,也终不以此苦而心生厌离怖畏,对于广大的菩萨万行勤发精进,在生死中不应厌离。因此,由业惑所生之苦,须生厌离;而为了利益众生身心受苦,则不应厌离。两种苦,一是由惑业力在自身上变现的苦受,另一则是为利益众生而受苦,性质截然不同。前者是迷乱苦恼的中士道·除邪分别 23境界,不生厌离,就会长夜流转生死。后者是大悲利生,能迅速积集成就菩提的资粮,理应摄取。《大乘庄严经论》中有一颂说到:菩萨观察到能使一位有情生起一刹那的布施

7、等善念时,为求实现此事,即使在百万劫中励力精勤,也心甘情愿,毫无疲厌。【如是月称论师亦云:“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刹那刹那种种异相异相:不同方式。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如是,月称菩萨也在《四百论广释》中说:从现在起直至生死界尽之间,一切众生的众苦刹那刹那降在自己身上,以种种苦相损害身心,然而并不因为苦难众多、时劫漫长而心生恐怖。纵然一切众生的所有众苦一时全部降在自己身上,也甘心承受,乃至尽生死边际之间,发起利生的大勇猛精进。菩萨如是勇猛无比地利他,实则是极大的自利,远远超过修行人天道及小乘道所获的利

8、益。菩提心之所有具有积资、忏罪的极大功能,也是源于心力广大。以下即宣说发起此心的利益:【“刹那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