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oc

激励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oc

ID:57905512

大小:74.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3

激励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oc_第1页
激励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oc_第2页
激励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oc_第3页
激励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oc_第4页
激励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激励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科标作内rr>r—-]]1J•一件目题者容13998.doc教育学激励教育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施铁如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业和品行问题一直在困扰看一些学校,特别是非重点学校,解决这一问题,无疑对于大面积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普及九年义务教冇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我们试图在心理学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出一条帮助学校解决学生学业和品行问题的路了,以下是我们有过的思考和作过的探索。一、激励教育的理论思考(一)激励教育的内涵激励,从字瓯上看是激发鼓励Z意。它所强调的是激发人的主观能动性以挖掘人的内在潜能,从而促使人们在学业上、事业上取得成就。激励教冇就是创造一种教育上的合适环境,以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

2、内在潜能,促使他们在学业、品行和个性方面的主动、健康发展。学生的健康发展是目的,而激励只是手段,但激励的对象不仅仅是学生。学校的活动主体包括了学校领导者、教师和学生。他们的交互作用是学校教冇活动运行的基础。学生学校生活积极性的激励要靠教师自觉、主动和富于创造性的劳动;而教师的这种积极性又有赖于学校领导者通过科学的管理予以激励;教师以及学校领导者的激励又有赖于教冇行政机关乃至全社会的支持和理解。因此,激励教冇的激励对象既包括了被教冇者,又包括了教冇者,而激励主体既有教冇者乂有社会各界。从更广的意义来说,激励教冇的最终成果除了学生的健康发展Z外,还有教师的成长和学校的发展。(二)激励的机制

3、激励机制乙一:个体行为与其结果互为因果,一定的行为引起相应的结果,而结果的反馈则可影响以后的行为,这种反馈作用以情感因素为屮介。影响学生学习行为的主要是情感性因索,如期望水平、H信心、成败体验等。情绪的认知理论认为,引起某种情绪的主要不是环境或事件木身,而是人对环境或事件的评价。对于一个分数,如果给予消极性的评价,则会引起学习者消极性的情感体验。由于人的大脑和神经系统是在有忖的状态下运动的,人在潜意识屮对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往往左右着人的行为,所以消极的情感体验会使个体对行为的调控不由H主地指向失败,于是又导致不良的结果,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对于同一分数,如果给予积极性的评价,则学习者会激

4、发起白尊、白信、白强等情感,促进追求成功的行为。因此,教师要考虑:一要创造使学生成功的环境或事件;二要引导学生对环境或事件作积极性的评价,引发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形成学生的原因与结果Z间的良性循环。激励机制Z二:学生、教师、家长的情感性因素交互作用,并影响到备白的行为。学生的活动不仅处于自身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系统之屮,还处于与教师、家长交互作用的更为复杂的系统Z屮。其屮情感性因索的交互作用尤为突出,这主要体现在三者情感的依赖性上。学生对进步的向往,对成功的喜悦,对H我的欣赏,依赖于教师、家长对其抱有的赞赏、期望、鼓励等积极的情感态度:教师对教冇T作的热诚、对教育对彖的挚爱、对教冇成果的

5、欣赏,既有赖于学生对学习的热忱、对教师的信赖、对自身的尊重,也有赖于家长对教师的理解、尊重和赞赏;而家长对了女的喜爱、欣赏和对教师的信赖、感激,则有赖于其了女和教师有如上述的积极情感。三者相互激起的某种情感会反复交互作用而越来越强烈,形成情感共振状态。上述的积极情感所形成的是良性共振。反Z,则是恶性共振。当学生、教师、家长三者互相失望、互相埋怨、互不顺眼时,教冇的力量也就变得不和谐、不协调了;而一旦三者失去了相互信任、相互支持,教冇也就失去了获得成功的支柱。因此,要注意从形成积极情感的良性共振入手,营造起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心理气氛。(三)激励教育的理论基础1、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学生的

6、学习活动及其结果不仅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还受到非智力因素,诸如情绪、态度、兴趣、动机的影响。非智力因素构成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力系统。普通学校的学生都是智力发展正常者,亦即能力系统处于完好状态,因而其学习活动的效果更多地取决于动力系统的状态。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从1921年开始对一千多名超常儿童进行的延续了兀卜年的追踪研究表明,高成就者与低成就者在心理素质方面的显著旁异是在理想、进取心、自信心、坚持性等非智力因素方曲。因此应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的培养,以促进他们各方面的发展。2、教冇心理学关于教师期望的研究认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力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罗森塔尔和杰克逊1968年在其实验屮发

7、现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了。伯鲁菲和古徳1970年提岀了教师期望实现的一-般模型:教师对不同学生的行为和成就抱有不同的期望;由于期望不同,教师对不同学生的态度有不同;教师的态度告诉了学生,教师对他们的期望如何。这影响着学生的白我概念,成就动机和抱负水平;学生的以上方面犁造看他们的成就和行为,使之越来越接近先前教师对他们所期望的。上述学者在其研究屮发现,教师对学生的关注,优生多于差生;对学生的表扬,优生多于差生;对学生反馈,优生多于茅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