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道互补》专题探讨课堂实录.doc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课堂实录.doc

ID:57921066

大小:8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04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课堂实录.doc_第1页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课堂实录.doc_第2页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课堂实录.doc_第3页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课堂实录.doc_第4页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课堂实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儒道互补》专题探讨课堂实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语》、《老子》——“儒道互补”专题探讨(课堂实录)丰台二中教师张海岩(屏幕打出奥运会开幕式录像节选)一、导入教师:刚才我们看了一段精彩的录像,这段录像让我们重温了北京奥运开幕式的精彩场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阵阵呐喊,体现了儒家“仁爱”的胸怀;太极拳表演的一招一式,展示了道家的“无极”境界。千百年来,儒道两家互动、互补、滋养着中华民族的特有文化。今天,就让我们以《论语》《老子》为依据,认识构成中华文化主体的儒道两家,探讨“儒道互补”这个专题。二、从《论语》《老子》看“君子”与“圣人”教师:所谓互补

2、,就是相互补充,它是以二者之间的差异为前提的。我们要研究“儒道互补”就必须先比较儒道Z间的差异。儒道的差异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恰当的切入点比较研究。为了找到这个切入点,课前,我们在同学中作了初步的调查,以下是其中几位同学的观点。(师生看幻灯片)教师:张皓月说“儒道分别为我们提供了一种为人准则。”郑嬪侠说“儒道的差别体现在对人的规范准则不同。”周晓曦说“儒道的差别体现在为人处事的准则不同。”从他们的观点中我们发现,他们共同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研究角度,那就是:儒道两家分别为我们树立了一种做人的准则,这种做

3、人的准则在《论语》和《老子》中体现在两个人物形象上个是“君子”,另一个是“圣人”,今天我们就选取“君子和圣人”这个角度,来看儒道互补,借以窥斑见豹。教师:请大家打开书,将《论语》十则含有君子、《老子》五章中含有圣人的语句画出来。(学生画出相关语句)教师:我们先请一位同学把他画出的含有君子的语句为大家朗读,谁来?请举手。学生1(女):朗读教师:不错,我们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有些紧张,读的稍稍有些悲壮了。学生2(男):朗读(掌声)教师:非常棒,我们感谢这位同学的朗读教师:接下来请大家默读这三则、两章,思考,《论语》

4、中的“君子”是怎样的人?《老子》中的“圣人”又是怎样的人呢?请大家将口己的理解标注在每则的相应位置上。(全体学生默读、标注)教师:谁来谈谈你的看法,请举手。我们先请一位同学谈一谈,《论语》中的君子是怎样的人。学生3:首先,我认为君子是一位好学的人,我的依据是君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其次,我认为君子是一位心胸宽广的人,我的依据是“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再次,我认为君子还是一个能够克己复礼的人,体现在君子为自己制定一•系列的道徳规范。教师:还有么?君子好学、心胸

5、宽广、能克己复礼,其他同学还有补充么?学生4:通过《论语》第一则“就有道而止焉”可以知道君子是一个追求道德,并能够用道德规范修正自己、完善自己之人。学生5:我觉得(君子)务实教师追问:如何体现?学生5:“敏于事而慎于言”说明君子做事勤快,说话少教师提示:还有其他的想法吗?学生5:“食无求饱,居无求安”说明君子不追求物质享受教师追问:他们追求什么呢?学生5:追求内心的道德完善教师: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学生6:可以从“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看出,君子不追求名利。教师:很好,这位同学用三则之外的论语中告诉我们君子的

6、特点。其他同学还有补充么?学生7:我认为君子还应该是讲究诚信的,这从“敏于事而慎于言”那句可以看出來,因为他说“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是要求人们多做事情少说话,他为什么要多做事情少说话呢?用孔子另外一句解释就是''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因为他说说出的话就要落在实处,可以看出君子应该是讲求诚信的。教师:非常好,她的发言引用了课外的论语,还有补充吗?学生:我认为君子是一个淡薄名利的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贵对于他而言就像浮云一样,一点都不重要,这说明君子是淡薄名利的人。教师:还有人要说,请这位同学。学生8:我

7、认为君子还应该是实事求是的人,“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可以看岀。教师:时间关系,关于《论语》中的君子形象我们先探讨到这,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总结:《论语》中为我们描述的君子,是这样的人:他是有道德、有宽广的胸怀、有仁爱之心,能够克己复礼、奋发有为的人。(教师板书)教师:接下来我们来谈一谈《老子》中的圣人是怎样的人。学生9:我以为《老子》中的圣人无外乎有三点特点。第一就是他是一个顺应自然的人,《老子》中“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意思就是说要遵循自然,不去违背自然规律做事情。第二就是要有所担当,七十八章说

8、“受国之诟是谓社稷主,受国不详是为天下王”说的就是圣人应该有所担当。第三个条件就是他是不占有、不居功,同样是第七十二章他说“生而不有,为而不侍,功成而弗居。所以说成为圣人他应该有三个条件,第一是顺应自然,第二是有所担当,第三是无欲无争。教师:(板书)无欲无争,好!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这位同学为一个人我们总结了三点,我们可以看出《老子》中为我们描述的圣人,无辨、无争,能够顺应自然规律、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