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怎样应对孩子之间的冲突.doc

幼儿教师怎样应对孩子之间的冲突.doc

ID:58025043

大小:22.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4-08

幼儿教师怎样应对孩子之间的冲突.doc_第1页
幼儿教师怎样应对孩子之间的冲突.doc_第2页
幼儿教师怎样应对孩子之间的冲突.doc_第3页
资源描述:

《幼儿教师怎样应对孩子之间的冲突.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幼儿教师怎样应对孩子之间的冲突?一、案例实录:  早上,户外自由活动时间到了,大家都在教师安排的活动区域游戏。A班和B班的教师,分别领着自己班的幼儿来到操场,她们一边安排活动区域,一边提醒幼儿必须在自己的活动区游戏,如果觉得别组的游戏好玩,想要加入,就一定征得别组的同意。之后,孩子们便分头去活动了。A班的幼儿正在排队抛球;B班的幼儿正在排队玩综合游戏。B班有两名幼儿没有进入他们班的活动,眼睛直直地看到A班的幼儿在抛球,看了一会儿,就跟着A班的幼儿后面排队。A班的幼儿很快就发现他们了,其中一个孩子说:“你你认错人了,你们不是我们班的。”B班的幼儿说:“我的老师让我

2、来玩的。”A班的幼儿接着说:“你们不能玩,你们不是我们班的。”B班的幼儿只好跑回去,A班的幼儿就继续抛球。过了一会儿,B班教师带着刚才那两位孩子冲了过来,训道:“谁说不准我们玩的啊!”A班的一个孩子低声说:“那你们玩吧。”B班教师又假装吓唬道:“谁不准我们玩谁就别玩了。”这时,A班教师看见了,走过来对本班幼儿说:“大家应该一起玩的。”A班几个孩子只好顺从地说:“好吧,那我们一起玩吧。”于是,B班幼儿就加入了A班的抛球游戏中。两位教师见孩子已经在一起游戏就走开了。大家玩了一次后,A班幼儿忽然像商量好似的纷纷跑掉了,过了一会儿,A班幼儿拿着他们的纸球跑了过来,一起向

3、B班的两名幼儿扔去。B班的两名幼儿还没反映过来,A班的幼儿已经跑远了,他们也只好吞声忍气。  二、案例分析:  这是一起幼儿冲突事件,案例中,A班幼儿自发组成了一个游戏群体,B班两名幼儿采和直接介入的方式,想使自己由抛抛球游戏的局外人变成局内人,于是双方产生了冲突,在争执不下的情况下,B班的两名幼儿向教师告状,最后在教师的介入下问题暂时得以解决。但事实上他们之间的冲突并没有真正解决,所以最后出现了A班幼儿对B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  “谁说不准我们玩的”是B班教师对A班幼儿说的话,她试图运用权威压制冲突,达到快速解决冲突的效果。这句带有恐吓性的话虽具有震慑作用,但

4、只是暂时约束了幼儿的行为,幼儿随之表现出紧张、不安、害怕,最终表现为屈服与顺从,但事实上,幼儿并没有从中学到解决冲突的方法。  “大家应该一起玩”是A班教师在看到自己班的幼儿被B班教师问得不知所措时为了缓解紧张气氛而说的话。这导致A班幼儿发现以对方可以违反教师的规定,所以不知道是应该维护教师规定的规则还是破坏这种规则。  由此可见,两位教师都没有真正有效地解决冲突。教师为什么会采取这样的解决策略?下面简单做以分析:  1、教师权威身份的影响。  在我国,由于教师是幼儿心目中的权威人物,因此,他们往往借助自己的权威地位建立一套高效、快捷的事务管理体系,即我们通常所

5、知道的幼儿园班级行为规则,并利用自己的权威角色实施这套行为规则。如果例中的教师为了避免秩序混乱,活动前把幼儿分配到不同区域,并要求他们不得随意更换游戏区域和内容,但后来又利用自己的权威角色让幼儿接受“一起玩”的要求。  2、规则教育程式化的影响。  在案例开头,我们看到教师在活动前提了一条要求“如果你想玩别的,必须先征得同意的教育方式,还是考虑到幼儿的需要而适时提出的教育要求呢?反正后来教师并没有根据这一要求解决幼儿的冲突,可见这并不是根据幼儿的需要适时提出的教育要求。也许是教师在每次活动前都会习惯性地提出相应的活动要求,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我们经常听到教师不断

6、重复一些要求,比如不断提醒幼儿在进餐时不要把饭粒掉到桌子上,要保持安静等等,但是幼儿依旧会把饭粒丢到桌子上,依旧会小声说话,如果规则教育停放在不断重复要求的程式化状态,那么幼儿就不可能真正了解并接受规则。  3、教师教育观与儿童观的影响。  B班教师采用的直接威吓的方法很快就对A班幼儿产生了影响,孩子们有点吃惊,对教师会站在破坏游戏规则的两个幼儿一边感到很意外。A班教师则采用了幼儿能够接受的语言方式,但并没有征求本班幼儿的意见,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这两名教师的教育行为折射出教师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即面对幼儿的“范错”凭借自己固有的经验去判定幼儿的行为与需要,对幼儿作

7、出反馈行为也往往只基于自己的经验与行为方式,而不在乎幼儿的本意。  三、策略与建议:  冲突是普遍存在于幼儿同伴交往过程中的互动行为,它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幼儿通过解决冲突事件学会相互协调各自的需要,学会谦让、协商、合作等解决策略,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因此,教师适当地介入幼儿的冲突,引导幼儿解决冲突,有利于冲突的正向价值的实现。在本案例中,为了有效解决冲突,两名教师应先了解两班幼儿各自的想法,然后与幼儿一起协商解决。此外,教师也应重新思考原有规则的有效性,与幼儿商量建立新的游戏规则。为了充分发挥冲突的正向价值,我认为教师在应对幼儿的冲突事件时应注意以下

8、几点:(一)保持教育要求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