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学案答案.doc

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学案答案.doc

ID:58029784

大小:1.00 MB

页数:4页

时间:2020-04-20

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学案答案.doc_第1页
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学案答案.doc_第2页
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学案答案.doc_第3页
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学案答案.doc_第4页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学案答案.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3神经系统中信息的传递和调节一、学习目标1、梳理神经系统的基本组成;识别神经元的各部分结构和功能。2、简述神经冲动的传导和突触传递的过程,并能够进行比较。3、知道高等动物反射的现象;识别反射弧的结构。4、脊髓的结构和功能5、脑的结构;知道大脑皮质上的各个功能区。6、能够区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说出条件反射形成的过程7、通过观察脊髓反射实验,经历探索反射活动的过程。8、感悟各种生命活动以及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的协调统一关系二、知识框架基本组成单位:神经元的结构、功能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组成(关系图)反射弧的结构神经冲动

2、传导冲动传导过程中膜电位的变化比较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冲动传导的形式和特点突触的结构突触传递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传递的方向和特点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脊髓的结构和功能(实验:脊髓反射现象的观察)脑的结构(大脑皮层上的功能区)比较神经系统的调节方式(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形成过程)比较自主神经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三、知识清单1、神经系统的组成(1)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由树突、细胞体、轴突组成。其功能是接受刺激,产生冲动并传导冲动。(请在图中①标出这三部分的结构名称、②写出相应的功能③标出神经元中冲

3、动传导的方向。)地方太窄,详见课件(2)神经系统的组成(关系图)神经(脑神经、脊神经)+(髓鞘)(轴突)(脑和脊髓中)神经系统长(神经纤维)(树突)(白质)脑、脊髓神经元(密集地分布于脑和脊髓)(灰质)细胞体2、信息在神经系统中的传递(1)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元内)▲神经冲动传导过程中的膜电位变化:①静息电位:是静息状态下,神经细胞质膜两侧之间的电位差。其电位特征是内负外正。②动作电位:是神经元受到刺激时,大量Na+内流,引起的局部、快速、短暂的电位反转。其电位特征是内正外负。③兴奋后的恢复:兴奋后,为能反复发生动作电位,需要膜

4、电位恢复为静息(内负外正)状态。▲说明:ⅰ冲动在神经元上是以生物电(局部电流)的形式传导的;ⅱ神经纤维上兴奋传导的特点:a.方向:双向(体外或测试)。而在活体内,一般是沿树突到轴突传导。b.神经纤维之间互不干扰。因为神经纤维一般都有髓鞘,起绝缘作用。(2)突触传递(神经元之间)▲神经元之间冲动传递的结构基础是: 突触。①突触结构(填写右图)突触数量远多于神经元数量。通过突触,一个神经元可影响多个神经元(因为轴突末梢有很多分枝),一个神经元也可接受多个神经元的信息。以此形成网络。②简述突触传递的过程:①突触前神经元冲动→突触前膜

5、②突触小泡和突触前膜融合③神经递质释放进入突触间隙④神经递质和突触后膜上的蛋白质受体结合→打开突触后膜上的离子通道→突触后膜产生动作电位→冲动传至突触后神经元→神经递质被酶催化降解而失活,作用终止。▲说明:ⅰ突触传递中,冲动的传递是由电信号转变为化学信号,继而再形成电信号的过程。ⅱ突触传递的特点:a.方向:单向。因为神经递质只能由前膜释放并与后膜上的受体结合。b.突触延搁。因为经历递质的释放、扩散、与受体结合后才能引起后膜电位变化。因此,反射弧中突触数量越多,完成反射时间越长。神经冲动传导与突触传递的比较比较项目神经冲动传导突

6、触传递结构基础神经纤维突触传导形式生物电(局部电流)神经递质信号变化电信号(电位反转)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方向性双向传导单向传递速度较快较慢3、神经系统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①概念:动物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和体内的各种刺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③结构基础——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传出神经神经中枢传入神经效应器感受器4、脊髓的调节功能(1)实验5.1观察牛蛙的脊髓反射实验■实验对象:研究脊髓的功能应排除脑对脊髓的控制,使用脊蛙作为实验材料。■实验观察a.操作1:右后肢中趾尖浸入蒸馏水中,现

7、象是无反应。操作2:右后肢中趾尖浸入0.5%HCl,现象是出现屈腿反射。操作3:将沾有0.5%HCl溶液的小纸片贴在蛙腹部,现象是出现搔扒反射。现象与分析:其中曲腿反射的大致过程是感受器感受到刺激,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着传入神经传至神经中枢,神经中枢处理信息后将冲动由传出神经传至效应器,控制肌肉收缩,完成反射。b.操作4:环切、剥净右后肢中趾的皮肤。①酸刺激去皮的长趾,现象是无反应。②酸刺激伤口以上的皮肤,现象是出现曲腿反射。操作5:①将左后肢中趾尖浸入0.5%HCl,重复曲腿反射实验。②破坏脊髓,重复①,现象是无反应。操作6

8、:破坏脊髓,重复操作3,现象是无反应。现象与分析:在b部分的实验中,反射弧破坏的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先破坏感受器,再破坏神经中枢。因为前面的操作不能影响后面的步骤。■思考和讨论:①验证脊蛙具有反射功能的步骤是哪些?(步骤编号)1,2,3②证明感受器对屈腿反射不可或缺的主要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