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教育资料.docx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教育资料.docx

ID:58040129

大小:15.21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4-08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教育资料.docx_第1页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教育资料.docx_第2页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教育资料.docx_第3页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教育资料.docx_第4页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教育资料.docx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学生创造力培养教育资料.doc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中学生创造力培训教育资料创造性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今天,许多学校已经开始的创造性教育尝试。但往往带来家长的反对或脱离不了课程教育和艺术(体育)特长教育的巢臼。从当前的社会舆论不难发现,社会正热切地呼唤创新人才,全社会都在开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工作,国家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培养创新人才已有如下政策倾斜出台:获省级以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以上者高考加二十分、获得国家专利者毕业时享有组织推荐优先就业的待遇。享有自主招生权力的名校,也对创造力的“怪才”青眼有加。受制于认

2、识水平,教师、家长对真正体现素质教育水平、反映学生创新能力的中小学生科技活动缺乏了解,参与者更是凤毛麟角,对高校自主招生这条特殊途径进入重点大学的新升学机遇。本项目通过覆盖从初一至高中二年级的青少年创造性教育培训课程,辅导他们进行创新实践活动,并提供从低端的:创造性教育教材、创造性培训课程、创新实践活动器材,到中端的:个性化创新竞赛辅导、创新竞赛作品制作辅导,乃至高端的:创新成果知识产权保护等服务,引导并通过开展特色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各级的科技、创新、设计竞赛,帮助学生申报国家专利,获取国家级专利证书。使

3、孩子能够享受中、高考加分政策,达到参加高校独立自主招生标准,增加孩子升学机会,提高升学率和上线率。达到实现创造性教育同应试教育的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一、序言1998年英国政府率先倡导发展创意产业至今,世界各地方兴未艾的实践证明:创意产业是最符合时代发展潮流、最具商业价值和文化内涵的朝阳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也昭示:创意产业的发展正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成为引领未来城市发展和城市创新的一股重要力量。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已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主旋律。21世

4、纪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在充满竞争的,而我认为人才的素质结构中“含金量”最多或者说最重要的是竞争,创造性素质,包括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创造性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新阶段。教育经历了工具型教育、知识型教育、智能型教育三个阶段,正迈向创造型教育阶段。自八十年代以来,高新技术与知识经济的迅速发展,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更加注重创新,对人才素质提出了新要求,特别要求人才要具有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因此创造性教育就必然出现了。二、开展中学生创造力培训教育项目的必要性1、项目开展的心理生理基础所谓创造性教育,就是引导

5、学生学习和研究发明创造的规律和创造方法,发展他们的创造潜能,培养创造素质、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它适合从幼儿到大学生的所有年龄段开展。中学时期是创造力萌发的起跑线,是智慧潜能开发的关键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卢姆在《人类特性的稳定与变化》中,通过对千名中学生的追踪分析,提出了著名理论:若以30岁时人的智力发展水平为100,则15岁时就已具备50%,20岁时达到80%,剩下的20%,是从21-30岁的10年中获得的,抓好中学关键期的教育培育,有利促进和帮助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在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表现出过渡性特征

6、,搞好创造性培养,对帮助他们增强对于事物的感性认识,培养更富的想象力具有重要意义;中学阶段是学生由儿童逐渐成长为成人的过渡时期,初中生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独立性逐渐发展,思维的批判性得到发展,这在思维方式上表现为很少受到限制与束缚,在心理上则表现为追求新异和对传统、惯常的东西采取逆反、批判的心理。这些发展特征,促使初中生在创造性发展上具有更积极的意义。2、项目开展的社会基础创造学是以开发人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学科,是研究人类创新理论和方法体系的横断学科。创造学在20世纪初始于美、前苏联,并于20世纪40年代前后成

7、为独立的科学体系,从此,美、前苏联逐渐成为经济大国和军事强国。二战后,美、前苏联称霸全球,成为全球两个超级大国。究其原因,与他们重视创造学研究密切相关。同时,创造学的理论和方法向欧亚各国传播,促进了这些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丰富了创造学的内容。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先后成立了“中国发明协会”、“中国现代设计法研究会”、“中国创造学会”。还成立了“高校创造教育分会”、“中、小学创造教育分会”,在省、市成立了“地区发明协会”、“地区现代设计法研究会”、“地区创造学会”。有的大城市还成立了“创造科学研究所”

8、、“创造力开发协会”、“创造力开发研究院”等。他们每年都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还出版创造、创新、创造力开发方面的学术书籍。同时,他们也向企业提供服务,如职工培训、技术咨询、合作开发研究等。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最早开始引进和研究创造学。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已有100多所高校开设了创造学方面的课程,并成立了相应的研究机构,开展了一些创造学方面的研究。个别高校开始招收创造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同时,一些大城市也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