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的症结及“异化贯彻论”的出场-论文.pdf

“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的症结及“异化贯彻论”的出场-论文.pdf

ID:58066313

大小:581.6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4-21

“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的症结及“异化贯彻论”的出场-论文.pdf_第1页
“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的症结及“异化贯彻论”的出场-论文.pdf_第2页
“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的症结及“异化贯彻论”的出场-论文.pdf_第3页
“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的症结及“异化贯彻论”的出场-论文.pdf_第4页
“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的症结及“异化贯彻论”的出场-论文.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的症结及“异化贯彻论”的出场-论文.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2014年1O月学术交流Oct.,2014总第247期第10期AcademicExchangeSerialNo.247No.10·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的症结及“异化贯彻论"的出场周露平(上海财经大学人文学院,上海220043;江苏科技大学苏州理工学院,江苏苏州225600)[摘要]关于马克思的“异化”存在着两大争议:“异化消亡论”与“异化转换论”。“异化贯彻论”认为。异化问题通过经济批判的路向一直贯穿于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至“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e(4手稿》中的“异化劳动”到“资本论”的“雇佣劳动”,

2、其本质性的内容没有改变,都是对资本社会的生产本质的提炼,只是后者对前者进行现实的论证与理论的推进,体现出异化研究的“贯彻性”。[关键词]异化消亡论;异化转换论;异化贯彻论[中图分类号]A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284(2014)10—00l4—07马克思“异化”概念的早期阶段与成熟时期是否具有延续性,一直存有争议。国内有两种观点很有代表性:俞吾金先生认为异化概念存在着一个内在转变——“道德评价优先”向“历史评价优先”的转换,强调前后期异化内容有联系,可称之为“异化转换论”;段忠桥先生认为异化在整个马克思思考中除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之

3、外,后期虽使用过为数不多的“异化”概念,但其异化内容却弃之不用了,可取之为“异化消亡论”①。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都是建立在马克思整个思想史的角度,一个侧重的是异化的全面效应,一个偏重于异化的哲学局限。我们以为,异化概念的内在经济批判意蕴决定着异化内容的前后延续性,把问题回归至《44手稿》至“资本论”(《资本论》及手稿)等文本之中,就会体现出“异化贯彻论”的特质,这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个是异化的表述内容是贯彻的,即前后期的思想关联是一致的;一个是异化的运思方法是贯彻的,即前后期的逻辑形式是统一的。一、“异化消亡论”的症结与回避“异化消亡论”是建立在两大立论基础之上

4、的:一个是异化不是唯物史观的内容,毋宁说,是一个过渡环节,跳过这个环节它的内容就失效了;另一个是异化概念只是哲学意义上的使用,而非其他意义的①具体见段忠桥与俞吾金的争论。段忠桥先生的《马克思的异化概念与历史唯物主义——与俞吾金教授商榷》,《江海学刊》,2009年第3期;俞吾金先生的《从“道德评价优先”到“历史评价优先”——马克思异化理论发展中的视角转换》,《中国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收稿日期]2014—07—08[基金项目]上海财经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资本哲学的现代性理解”(c)(JJ—2Ol3—422)[作者简介】周露平(1980一),男,

5、江苏高邮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从事哲学与经济学研究。·14·理解之可能④。窃以为,异化概念首先是经济学意义上的使用,是对古典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批判之后形成的,其次才是哲学意义上与社会学内涵上的使用。因此要明确的是,《44手稿》包含着“三大批判”:哲学批判、经济批判及社会批判,它们都是围绕着异化内容展开的,只有经济批判维度的异化内容才一直贯穿至“资本论”研究。第一,经济批判为主体的异化。它是整个《44手稿》最重要的理论核心,而非过去所认为的对象性活动或感性活动。经济批判的内容是以异化劳动为主体对古典经济学的批判。在此,异化劳动理论其实是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的初

6、次表达。从手稿的布局来说,一方面从内容上,笔记I(即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的内容)占据了整个手稿的相当大篇幅,另一方面,从笔记的主题来看,马克思行文开始于“斯密教条”,谈论了价值的三大来源:工资、资本的利润、地租,尽管此时局限于经济学知识,但他已经触及到经济学核心问题:劳动创造价值。但是工资作为劳动报酬,却是最少的部分,所以马克思提出,“工资决定于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敌对的斗争。胜利必定属于资本家”,原因在于劳动本身是异化劳动,三者的分离“对工人来说是致命的”⋯“。由此,马克思开始思考异化劳动背后的私有财产问题③,因为它在经验层面上决定着异化的产生。因此私有财产问题

7、成为马克思自《莱茵报》时期的“苦恼的意识”之后,亟须要理解的主题,并一直延续至“资本论”时期,转化为“工业资本”,尽管此时马克思还未参透私有财产的运行机制与发生原理,但是已经抓住异化的关键,即私有财产发展至特定历史阶段才有可能有异化劳动,这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就是资本主义社会,而异化劳动则以雇佣劳动呈现,显而易见,这是一个经济学话题。所以,马克思对异化的理解是建立在对古典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基础之上,这为马克思后来“资本论”的研究话语提供了最初的理论出口。究其原因,首先,异化为“资本论”研究提供了最基础性的话题。恩格斯说过,马克思一生两个最伟大的发现:唯物史观与剩余价

8、值论。这两大发现起源于异化的研究,前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