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包诗怎样教.doc

文包诗怎样教.doc

ID:58157335

大小:37.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20-04-25

文包诗怎样教.doc_第1页
文包诗怎样教.doc_第2页
文包诗怎样教.doc_第3页
文包诗怎样教.doc_第4页
文包诗怎样教.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包诗怎样教.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文包诗怎样教?古诗教学从小学就开始涉及,但古诗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新课程对古诗的学习模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于是新教材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独创,是将一首理解较困难的古诗融入一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当中,通过短文介绍古诗的背景以及对古诗的内容作出适当的说明和诠释,因此“文包诗”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古诗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包诗的内涵“文包诗”,从字面解释,意即“文章包着诗”。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

2、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文包诗的教学路径1.快速阅读短文,进行初步理解2.关注古诗创作的背景3.学会抓住关键文字,体会诗人感情和古诗内涵4.熟读短文,学会借文赏诗5.掌握“文包诗”所采用的方法,学会应用。文包诗:“三”倾向一种是将“文包诗”当记叙文教。如有教师教学《李广射虎》时,以问题“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贯穿全课堂,学生就此问题研读,有的品词析句,有的诵读古诗,探究热情高涨,课堂十分热闹,李广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高大,可谓很精彩。一种是以“文”导“诗”。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文”上,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使“文”的情感逐渐浓厚,直到愤悱之时,出示古诗,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诗,并熟读,使“诗”真正成

3、为对“文”的“凝结”和“升华”。第三种是以“文”证“诗”,课堂流程大致为“诗”——“文”——“诗”。先读诗,然后在“文”中找出与“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加以品读,最后再回到古诗,力求“文”与“诗”相融通。三种解决方法,都显示了广大教师对“文包诗”教学的努力探索,而且似乎都给“文包诗”明确了核心教育价值。通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没有安排“文包诗”的教材,都安排了四首古诗,凡有“文包诗”的教材,另外都只安排了两首古诗,这似乎表明:“文包诗”代替了“诗”。其次,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副主编朱家珑先生在《2008年度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修订会议发言提纲》中指出:“我们还自主编写了‘文包诗’的古诗故事

4、,把诗词的写作背景、诗境赏析融在一篇文章中,促进他们对古诗的理解……”这说明:“文包诗”是为“诗”的。第三,再看看“文包诗”这个文本,其“文”毕竟为编者所撰,不是名家名篇,缺乏权威性,这更决定了在教学中,“文”的分量应该弱化。这样看来,“文包诗”教学,要凸显“诗”。解读设计8环节解环设环环环扣鉴赏——静心阅读,潜入文本,理解感悟(解读1)发现——敏锐洞察,整合资源,深入浅出。(解读2)定位——知识点、读写点、表达点,意言兼得(解读3)寻找——语言训练点,能力提升点,情感升华点(解读4)选择——思路学路,方法策略,灵动生成。(设计1)程序——胸有成竹,整理归纳,一气呵成。(设计2)预演——脑海呈

5、现,循环往复,发现问题。文包诗怎样教?古诗教学从小学就开始涉及,但古诗的学习一直以来都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难点。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新课程对古诗的学习模式进行了很大的变革,于是新教材出现了“文包诗”。“文包诗”的出现不仅降低了学生学习古诗的难度,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文包诗”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独创,是将一首理解较困难的古诗融入一篇通俗易懂的短文当中,通过短文介绍古诗的背景以及对古诗的内容作出适当的说明和诠释,因此“文包诗”的应用对学生学习古诗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文包诗的内涵“文包诗”,从字面解释,意即“文章包着诗”。苏教版教材中的“文包诗”显然有特定的含义:“文”是对“诗”的意思、

6、背景或情感的描述;“诗”是对“文”的凝结和升华。文包诗的教学路径1.快速阅读短文,进行初步理解2.关注古诗创作的背景3.学会抓住关键文字,体会诗人感情和古诗内涵4.熟读短文,学会借文赏诗5.掌握“文包诗”所采用的方法,学会应用。文包诗:“三”倾向一种是将“文包诗”当记叙文教。如有教师教学《李广射虎》时,以问题“李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贯穿全课堂,学生就此问题研读,有的品词析句,有的诵读古诗,探究热情高涨,课堂十分热闹,李广的人物形象也越来越高大,可谓很精彩。一种是以“文”导“诗”。教师将注意力集中在“文”上,引导学生反复读“文”,使“文”的情感逐渐浓厚,直到愤悱之时,出示古诗,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诗

7、,并熟读,使“诗”真正成为对“文”的“凝结”和“升华”。第三种是以“文”证“诗”,课堂流程大致为“诗”——“文”——“诗”。先读诗,然后在“文”中找出与“诗”意思相对应的句子加以品读,最后再回到古诗,力求“文”与“诗”相融通。三种解决方法,都显示了广大教师对“文包诗”教学的努力探索,而且似乎都给“文包诗”明确了核心教育价值。通览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我们发现,没有安排“文包诗”的教材,都安排了四首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