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族群音乐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四十年从艺、求学的心路与族群文化记忆.pdf

跨界族群音乐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四十年从艺、求学的心路与族群文化记忆.pdf

ID:58308883

大小:659.81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5-23

跨界族群音乐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四十年从艺、求学的心路与族群文化记忆.pdf_第1页
跨界族群音乐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四十年从艺、求学的心路与族群文化记忆.pdf_第2页
跨界族群音乐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四十年从艺、求学的心路与族群文化记忆.pdf_第3页
跨界族群音乐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四十年从艺、求学的心路与族群文化记忆.pdf_第4页
跨界族群音乐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四十年从艺、求学的心路与族群文化记忆.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跨界族群音乐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四十年从艺、求学的心路与族群文化记忆.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跨界族群音乐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四十年从艺、求学的心路与族群文化记忆●杨民康作为一名普通的民族音乐学学者,非常感谢近术(包括音乐学术)讨论的资格;在此后的研究过程年来《民族艺术》《音乐艺术》和《音乐探索》诸刊给我中,也必须从关注“文化中的音乐”始,然后致力于几次同学界同仁对话的机会,在几篇过去的访谈文“音乐作为文化的研究”(梅里安姆语)。正好这次写章里,大致述及了我的学术经历和有关研究思维的作和发表的园地《民族艺术》并非纯音乐刊物,而是想法片断。①同时,我也非常珍视这次《民族艺术》“学一个与人类学

2、、民俗学等学科接缘,带有引领“跨界”界名家”专栏的约稿,它让我在这次新的对话中,纳文化研究导向意味的艺术人类学名刊,因此我便有入了不同于以往的、同“跨界音乐文化”有关的切入了一个可以走出音乐,超越艺术,结合本人(我)的成视角。长经历、文化语境及族群文化记忆来进行另一种“跨为了凸现即定的文化目的,下文将围绕“我与南界文化言说”的机会。就此而言,这另一种“跨界”并方跨界族群音乐文化研究”展开,这缘于中国南方跨非可有可无的手段方法,而是为了达致最后目标的界族群音乐文化作为研究对象具有客体性质;而从必经之

3、途。选题承担者及研究者的角度看,在该选题的整体研若进一步从学理上来加以认识,似有必要提及究思维和相关方法论的认识上,有一个不断积累、充阐释人类学者格尔兹(CliffordGeertz)在《文化的解分酝酿和逐渐成形的过程,这个过程又与我自己,亦释》一书里针对该学科研究方法提出了“历史构成、即研究主体的人生经历、生活氛围及族群文化背景社会维护、个体适应与经验”(Geertz1973:363—364)祸福相联,休戚相关。三维关系的学术范式②,同时还将相关的学术研究活本文所谓的“跨界音乐文化”,其“跨界”

4、这一关动归纳为“归属性”(modelof,以抽象的理论或图表体键词含有如下两重意义:其一,近十余年里,我与一现的概念模型)和“对象性”(modelfor,上述模型的实些学术同好一起致力于中国与周边国家跨界族群音践层面或真实状态)③两类模型。在此,倘若将之理解乐文化研究,它既是我从事中国少数民族学术研究为上述三维关系中都包含了“归属型一对象型”一对以来的阶段性总结、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也要素的话,那么,我们似有必要从“归属型”层面上,是由此迈向中国西南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音乐文化比通过研究者的“个

5、体适应与经验”,亦即本人在特定较研究的一个新的起点。其二,我的主攻方向一直是的族群氛围及文化语境中的成长经历和学术体验,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研究,以往为了不要在“去音乐来进一步讨论它同相关的学术研究思维和产品的产化”问题上为人诟病,我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必须花生发展过程及其社会应用有什么样的关系,以及对在谈乐论艺上面。然而,有鉴于踏人民族音乐学(或之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从此意义上讲,本文所言的音乐人类学)学科以来,我从中得的一条重要的学术“族群文化记忆”,其中“族群”或许兼涉血缘、地缘族经验之一就是在从

6、事一项研究之前,必须首先厘清群与学术研究族群。同样,“文化记忆”也将包括乡土自己的文化身份和学术立场,才有进一步去开展学文化记忆和学术传统记忆,分别来自本人所属的人·杨民康:白族,哲学博士,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著有《中国民歌与乡土社会》《云南瑶族道教科仪音乐》《贝叶礼赞:傣族南传佛教节庆仪式音乐研究》《本土化与现代性:云南少数民族基督教仪式音乐研究》《中国南传佛教音乐文化》《一维两阈:布朗族音乐文化志》等10

7、余部著作及百余篇学术论文。①参见以下诸文:1.《学术访谈:既显笙歌弦韵更见文化精神——兼谈仪式音乐研究的历史、社会、个体三维视域》(廖明君、杨民康),《民族艺术)2004年第4期;2.《传统音乐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廖明君、杨民康),《民族艺术)2oo8年第1期;3.《我与音乐人类学:当下最关注的论题(三)——杨民康研究员访谈录》,《音乐艺术)2008年第2期;4.《西南少数民族暨跨界族群音乐研究25年回眸——杨民康研究员学术访谈》,《音乐探索)2012年第1期。(室埏)Geertz,Cliff

8、ord.elnterpretatiorrf)厂Cultures.NewYork:BasicBooks,1973,PP.363—364,PP.44-118.若从民族音乐学(亦即音乐人类学)角度来谈水楼台,无意中养成了我自小“博览闲书”的嗜好。到“个体适应与经验”,有一个看似现成的套路,即通过了1966—7O年上初中这四五年间,在学校无书可剖析自己的“局内一局外”立场和身份,以“验明正念,只能回家随缘而读,这时的阅读,便进入了某种身”作为讨论问题的出发点。雅俗不分、荤素不辨、精芜杂存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