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采血针在儿科中的应用

真空采血针在儿科中的应用

ID:5831289

大小:27.00 KB

页数:1页

时间:2017-12-25

真空采血针在儿科中的应用_第1页
资源描述:

《真空采血针在儿科中的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真空采血针在儿科中的应用我院2009-12-2010-06对空腹采血80例患儿采用真空采血针采血,真空采血管并与传统针管采血80例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0例静脉采血患儿中,男77例,女83例,年龄2~10岁。随机分成试验组80例,男39例,女41例,平均年龄4.61岁;对照组80例,男46例,女34例,平均年龄4.72岁。2组患儿在性别、年龄、肥胖程度、临床病情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术前准备 穿刺部位均为肘正中静脉,采血人员均为工作3a以上,

2、穿刺技术娴熟,与患儿沟通能力强的护士。   1.2.2 穿刺方法 对照组静脉采血依据《基础护理学》提供的方法进行操作;试验组采用苏州生产的一次性真空采血针(形状同普通头皮针,只是尾端为一带橡皮套的8号针,便于插入试管中),常规头皮针持针法穿刺进针,见回血后将采血针尾端刺入真空试管进行采血,采血完毕拔出针头,用拇指指腹与针头相反方向纵行施压穿刺部位3~5min。   1.2.3 评价标准 从头痛、皮下淤血、穿刺成功率3个方面对2种穿刺法比较:(1)疼痛判断标准:使用疼痛评估工具—文字描述式评定法:将一直线等分2段,每个点均有相应的描述疼痛

3、的文字,起点表示“没有疼痛”,中点表示“微痛”,终点表示“疼痛”,患儿可选择其中之一表示疼痛程度。(2)皮下淤血的判断:穿刺部位淤点:直径<2mm,紫癜:直径3~5mm;淤斑:直径>5mm。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种采血方法致患儿疼痛比较 试验组无痛72例,占90.0%;对照组无痛34例,占42.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8,P<0.05)。见表1。   3 讨论   婴幼儿由于四肢短,皮下脂肪疏松,前臂肘正中静脉、头静脉和贵要静脉显露不

4、明显,故静脉采集血液标本时常选用股静脉和颈外静脉等部位,其操作难度大,技术要求高,不易被家长所接受,并且由于小儿哭闹挣扎等原因易导致穿刺失败或血肿形成。同时对存在出血性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的患儿也不宜采用股静脉和颈外静脉等部位采血。而运用真空采血针,则可选择头皮和四肢小静脉采血,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真空采血针进方法同普通头皮针,呈45°快速刺入皮肤,持针稳定性好,且进针角度易于调节,针头易固定,采血后不易形成血肿及淤斑现象。而传统的方法由于受空针体积大及本身的限制,进针时常呈15°~25°,进针方向不易调整,易穿透血管下壁,致穿刺失败,

5、且大体积的空针易使患儿产生恐惧心理,剧烈哭闹,针头不易固定,采血后易形成血肿及淤斑,从而加剧疼痛。   真空采血针形似头皮针,硅胶管系以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基础的高聚物弹性体,质地柔软,适合进行四肢及头部等表浅、暴露小静脉的穿刺,成功率高。而且真空采血针易固定,不易从血管中脱出,保证了一次取血的成功。传统采血法,因个人操作时所用力度不同,在将血液注入试管时,易形成冲击和湍流,引起机械性的红细胞破裂,造成溶血;而采血针可充分利用真空试管的负压,血液自动流入试管,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溶血,而且血液流出缓慢,可同时摇动试管,混匀抗凝剂,防止采血时

6、间过长发生凝血。真空采血针操作简便,容易掌握,止血方便,可避免血肿形成,且易于保暖适合温度较低情况下采血,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