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pdf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pdf

ID:58316843

大小:40.89 KB

页数:7页

时间:2020-09-11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pdf_第1页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pdf_第2页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pdf_第3页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pdf_第4页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摘要:作业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而当前的“减负”趋势却在一定程度上与课后作业布置之间产生了矛盾。作业对于学习效果的促进作用始终是不容忽视的。为此,布置作业要适量、分层、多样、巧妙,要注意提升作业设计的有效性。关键词:初中数学布置作业有效性作业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巩固和延伸,在数学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虽然“减负”的教学要求已经推进一段时间了,课后作业的数量减少了,但其重要性却丝毫没有弱化,很多时候甚至会随着作业布置质量的提升而加强了。在当前教学背景下,教师的关注点不再是作业设计得“多不多”,而是作业设计得

2、“精不精”,能否让学生在完成最少量作业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化的知识学习,也就是说我们要研究如何提高作业设计有效性的问题。一、适量布置作业,提高问题密度在“减负”的背景下,教师布置作业时,首先要把握的就是“适量”原则,这是从数量上对课后作业制定的硬性规定。那么,在减少作业数量的同时也要保证知识的训练效果,教师就要从作业内容上进行思考和处理。在实践中所采取的..方式就是提高作业的问题密度。例如,在“勾股定理”内容的课后作业中,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如图1,分别以Rt△ABC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方形,面积分别是S1、S2、S3,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3、?随后,我又以这个问题为基础进行了些许变化:如图2,分别以Rt△ABC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半圆,面积分别是S1、S2、S3,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如图3,分别以Rt△ABC的三边为边向外作三个正三角形,面积分别是S1、S2、S3,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接下来,又继续将问题变化为:如图4,在梯形ABCD中,AB∥DC,∠BCD+∠CDA=90°,DC=2AB,分别以AD、AB、BC为边向外作正方形,面积分别是S1、S2、S3,则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如图5和图6,分别作正三角形和半圆,结果又会如何?提高问题密度的方式有很多,上述示例中所采用的是将一个问

4、题进行多种变化的方式,学生只需用一次阅读的题目时间,就可以完成多次的思维转变并能逐层深入思考。很显然,这种作业问题密度是相当大的,对于课后作业有效性提升的推动作用也是十分显著的。二、分层布置作业,针对已有知识程度我曾经针对学生对课后作业的感受进行过详细调查,其结果表明:在同一个课堂中学习过的学生,他们对于作业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一部分学生认为作业难度太低,完成起..来毫无压力;另一部分学生则感到对于作业中的问题解答无从下手,总会因课后作业而头疼。这说明,不同学生对于相同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存在着较大差异,这个差异自然也就影响到了作业的完成效果。例如,在

5、学完“二次函数”知识内容后,我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为山坡上的农作物浇水的自动喷灌设备所喷出的水流形状是一条抛物线。如图7,建立一个平面直角坐标系,点B是喷头的位置,它距离地面的高度是1.5m,喷水管与山坡的夹角∠AOB的大小为60°,且水流达到的最高点C的坐标是(2,3.5)。(1)求水流所形成的抛物线解析式;(2)求山坡所在直线OA的解析式;(3)求水流喷出后能够落在山坡上的最远距离OA。这三个问题的难度呈现出了递增的梯度,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能力完成几个问题的解答。既然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知程度不同,为了让每位学生都能在课后作业中得到充

6、分训练,分层布置作业便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环节,很多教师已经开始引入因材施教的教学方式了。那么,作业阶段的分层也可以视为这一教学思路的延续,让不同知识程度的学生,选择不同难度档次的习题进行练习,往往能使作业训练的针对性更明确。三、多样布置作业,加入实践探索元素以应用意识引领教学是当前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新趋..势。为此,教师应当将这个特点在作业布置中予以体现。的确,想要完整全面地掌握数学知识,就要在精通理论的基础上将之与实际生活相连通,以理论带实践,用实践促理论。因此,教师有必要在布置作业时,适当地融入实践探究的元素,让作业有质量,让学习有效果。

7、例如,在带领学生研究过“相似三角形”的知识内容后,我在作业中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图8,A、B两点被一个池塘隔开。某小组学生为了测量出两点之间的距离,在两点连线之外选择了一个点C,并分别联结AC和BC,找出它们的中点M和N。现测得MN长20m,则AB=2MN=40m。在此思路基础上,如图9,以延长线的方式,如何借助相似三角形知识得出AB的距离呢?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吗?请在图10中将方案画出来。这并不是一道单纯的理论问题,学生不仅能从中发现实际生活的影子,还可以对此进行实际操作,大大提升了作业的多样性与趣味性。不难发现,在课后作业中加入实践探究元素的

8、同时,作业的多样性也被提升了。一方面,多样化的作业为学生搭建起一个轻松且自由的思考平台,为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