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分》教学反思1

《约分》教学反思1

ID:5834083

大小:11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25

《约分》教学反思1_第1页
《约分》教学反思1_第2页
《约分》教学反思1_第3页
《约分》教学反思1_第4页
《约分》教学反思1_第5页
资源描述:

《《约分》教学反思1》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单位:仙下乡中心小学作者:李振华指导老师:管石华2011年4月20日《约分》的教学反思教材简析:本课时教学内容为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十册P84~85例3和例4,是在学生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因数和公因数以及2、3、5的倍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认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概念,学习约分方法并掌握约分的书写方式。学生学会本课知识又为今后学习分数四则运算奠定基础。教学流程:复习旧知认识“最简分数”探索约分方法练习巩固教学反思:新课程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本课通过情境的创设,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灵活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性,

2、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合理、流畅,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成功之处:1.沟通联系,实现有效迁移。奥苏泊尔说:“影响学习最主要的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状况进行教学。”也就是说,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之上。约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为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新旧知识的有效迁移。在学习约分之前,教师在三个地方做了这方面的努力,起到了很好的效果。第一处,复习时安排了一组填空题:==等;第二处,让学生说明和为什么相等;第三处,认识最简分数的概念之后,让学生判断一些分数是否最简分数,并说明理由。前两处复习

3、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建立了约分的依据。第三处老师巧妙地把例4中的分数()安排在里面,学生在说明为什么不是最简分数时,已经找出了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有2、3和6,这样激活了约分的方法,学生在尝试例4时,就自然地想到可以用24和30的公因数2、3或6去除分子和分母。2.设问引导,让学生主动获得概念。心理学认为,中高级小学生的思维具有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向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过渡的特点。可见,小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较低,因此,他们抽象概括概念是较难的。这节课两个概念的教学,老师采用提问法,引导学生发现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让学生主动获得概念。[认识“最简分数”的教学片段

4、]师:不改变的大小,你能把的分子和分母变得更小吗?生:不能。师:为什么?生:因为的分子的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而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1还等于。师:像这样的分数就叫最简分数,你能说一说,什么叫最简分数吗?生: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从这个片段,我们可以看出老师通过精心设问,引导学生发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的本质特征,学生获得“最简分数”的概念也就水到渠成了。【概括“约分”概念的教学片段】教学例4之后,教师让学生观察把化成最简分数的过程。师:在这个过程中,什么没有变?什么变了?生:分数的大小不变,分子和分母都变得更小了。师:为什么分子、分母都变小了

5、,而分数的大小不变?生:因为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师:这个依据是什么?生:分数的基本性质。师:由此可见,约分的依据是分数的基本性质,分子和分母虽然都变小了,但是分数的大小都没有变,这个过程就是约分。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叫约分吗?(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完善总结约分的概念。)这一片段的教学,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领悟约分的依据,突出了“分数的大小不变”的实质,避免了“约分把分数变小了”的错误干扰,使学生准确理解和掌握了“约分”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在学习概念时,教师不求“严格的不理解”,而求“不严格的理解”,这朴实的教法,让数学概念“扎进”学生的心里。

6、3.教师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相得益彰。“有所为”和“有所不为”是一对矛盾体,在教学实践中,“有所为”容易,“有所不为”难。本节课的执教教师恰到好处地运用了“有所为”和“有所不为”的教学手段,真正体现了“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例:在概念的教学中,教师精心设问,点拨引导,此为“有所为”。而概念的获得,则是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此为“有所不为”。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历了概括的过程,在获得的概念同时培养了抽象概括能力。再如:在学习约分的过程中,之前的铺垫,是教师的精心组织,此为“有所为”。而约分方法的悟得,则是放手学生自己尝试,然后再让学生交流

7、讨论,得出约分方法;当学生犯错误时,教师也是“有所不为”,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再让犯错误的学生给大家一个提醒,把错误资源也变成了大家的宝贵财富,使桑代克的“尝试与错误”的学习方式体现在课堂教学中。二、存在问题:1.情境图的运用价值不高。教师在运用书本上的情境图时,既不能让学生感受约分的必要性,也不能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在提出“和是一回事吗”时,之前又要提一问:游了全程的几分之几?感觉还挺“绕”。2.学生约分的技能较低。学生学习约分之后,表面上看似乎都掌握了约分的方法,但在练习时,学生约分的速度较慢,正确率也不高。课后,我们深入思考,认为原因是:在比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