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各论III课件:神经元的信号传递.ppt

基础医学各论III课件:神经元的信号传递.ppt

ID:58492312

大小:3.97 MB

页数:48页

时间:2020-09-21

基础医学各论III课件:神经元的信号传递.ppt_第1页
基础医学各论III课件:神经元的信号传递.ppt_第2页
基础医学各论III课件:神经元的信号传递.ppt_第3页
基础医学各论III课件:神经元的信号传递.ppt_第4页
基础医学各论III课件:神经元的信号传递.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基础医学各论III课件:神经元的信号传递.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神经元的信号传递突触(Synapse):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突触的分类▲按传递信息物质(性质):化学性突触;电突触;混合性突触▲按突触排列方式:交互突触;并联突触;串联突触▲按接触的部位:轴-树突触;轴-体突触;轴-轴突触;体-体突触等▲按对下一级神经元活动的影响:兴奋性突触;抑制性突触电突触(electricalsynapse)传递缝隙连接(gapjunction)间隔2~3nm膜不增厚,无突触小泡存在沟通胞浆水相通道(带电小离子、分子量﹤1-1.5KD或直径﹤1nm物质可通过)无前后膜之分1.电

2、突触传递的一般特点·双向性(bidirectionaltransmission)·低电阻性(lowerresistancetransmission)·快速性(rapidtransmission)2.电突触传递的意义·无脊椎动物——介导逃避反射·哺乳动物——参与同类神经元之间的同步化活动3.缝隙连接并非持续开放·邻接细胞胞质内pH↓或[Ca2+]↑时关闭4.整流型电突触(rectifyingsynapse)·具有电压门控特性,允许去极化电流单向传递化学性突触(chemicalsynapse)传递1.定向突触(direct

3、edsynapse)传递·典型的实例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神经元间的经典突触·经典突触的主要类型轴突-树突式突触(Axodendriticsynapse)轴突-胞体式突触(Axosomaticsynapse)轴突-轴突式突触(Axoaxonalsynapse)·经典突触的微细结构*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组成*突触前膜内结构微丝、微管、线粒体突触囊泡(三类)(synapticvesicles)活化区(activezone)*突触间隙(cleft)20~40nm宽*突触后膜上结构受体(receptors)通道(chan

4、nels)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前过程:AP→递质释放?●突触间传递过程:递质跨细胞的信号传递?●突触后过程:递质→后级神经元活动改变?——电-化学-电传递过程·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膜去极化→前膜上电压门控钙通道开放→Ca2+内流→形成Ca2+-CaM复合物→激活Ca2+-CaMKⅡ→突触蛋白Ⅰ磷酸化→突触小泡从细胞骨架丝上游离出来(动员,mobilization)→由Rab3蛋白引渡到活化区(摆渡,trafficking)→由v-SNARE和t-SNARE(包括SNAP-25和syntaxin)结

5、合而完成着位(docking)→突触小泡膜和突触前膜融合(fusion)→递质经融合孔出胞(量子式释放,quantalrelease)→递质在突触间隙扩散,与后膜受体结合→后膜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突触后电位(PSP)Diagramshowingtheprocessoftransmitterrelease非定向突触(non-directedsynapse)传递·典型的实例平滑肌神经-肌接头心肌神经-肌接头·分布于外周与中枢多见于自主神经节后纤维尤其是交感节后纤维·结构特点:末梢分支多,大量曲张体(varicosity)

6、·传递特点与突触后成分非一一对应距离和作用时间长短不一是否有效决定于有无受体影响突触传递的因素·影响突触前末梢释放递质的因素*递质释放量与进入末梢内的Ca2+成正相关[Ca2+]o↑或[Mg2+]o↓→递质释放量↑到达末梢的AP频率和幅度↑→Ca2+内流↑→递质释放↑*突触前受体(presynapticreceptor)的调制作用*影响突触囊泡着位(docking)的有关蛋白·影响已释放递质清除的因素*影响递质的重摄取(reuptake)和代谢酶·影响突触后膜受体的因素*受体的上调和下调(up&downregulati

7、on)*受体激动剂(agonist)和拮抗剂(antagonist)影响神经-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因素(1)阻断ACh受体:箭毒和α-银环蛇毒,肌松剂。(2)接头前膜ACh释放↓:肉毒杆菌中毒。(3)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破坏ACh受体),肌无力综合征(破坏N末梢Ca2+通道)。(4)抑制胆碱酯酶活性:有机磷农药。突触后电位(postsynapticpotential,PSP)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PSP,EPSP)·性质:后膜去极化,局部电位·实例:肌梭传入–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机制:兴奋性递

8、质→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开放→Na+内流(为主)→EPSP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nhibitoryPSP,IPSP)·性质:后膜超极化,局部电位·实例:肌梭传入侧支–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突触·机制: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受体→氯离子通道开放(为主)→Cl-内流→IPSPArrangementofrecording(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