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分析课件

中医经络分析课件

ID:5852242

大小:2.11 MB

页数:44页

时间:2017-12-14

中医经络分析课件_第1页
中医经络分析课件_第2页
中医经络分析课件_第3页
中医经络分析课件_第4页
中医经络分析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经络分析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太阳神集团重庆博恩团队—陈军中医经络基础知识和腧穴1.经络的定义: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气血通过和联络的通路。经:有路径的意思,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有网络的意思,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经络的概念2.经络系统的组成:由十二经络、奇经八脉、十五别络、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以及难以数计的孙络等构成。1.三阴三阳:太阳------阳明阴---少阳------太阳---阳厥阴------少阳从阴阳气的盛衰(多少)来分:太阴>少阴>厥阴阳明>太阳>少阳经络的命名2.与四肢的关系:上肢:内侧—手

2、三阴(手太阴、手厥阴、手少阴)外侧—手三阳(手阳明、手少阳、手太阳)下肢:外侧—足三阳(足阳明、足少阳、足太阳)内侧—足三阴(足厥阴、足太阴、足少阴)3.与脏腑的关系:人体内脏以脏(实心)为阴,腑(空心)为阳。五脏:心、肝、脾、肺、肾、心包相表里↑↑↑↑↑↑六腑:小肠、胆、胃、大肠、膀胱、三焦脏之在胸者(肺、心、心包)联系手阴经,在腹者(脾、肝、肾)联系足阴经。4.十二经脉在体表的分布规律:六条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和胸腹六条阳经分布在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口诀:手之三阴从胸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

3、,足之三阳从头走足,足之三阴从足走头。1.联系内外,网络全身人体的五脏六腑、五官九窍、四肢关节、皮肉筋骨等器官和组织,虽各有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使全身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相互联系、有机配合主要依靠经络系统的联络沟通作用来实现。经络的作用2.运行气血,协调阴阳经脉运行气血,“内联脏腑,外通体表”,不仅使体内的脏腑和体表的五官七窍、皮肉筋骨息息相通,而且,人体的内外、上下、左右、前后、脏腑、表里之间,由于经脉的联系得以保持相对的平衡,协调一致。3.抗御病邪,反应症

4、候当病邪侵犯人体时,正邪交争,在体表部位可出现异常现象。一般来说,经络气血阻滞而不通畅,就会造成有关部位的疼痛或肿胀;如果气血运行不足,就会出现病变部位麻木不仁、肌肤萎缩及功能减退等。4.传导感应,调整虚实经络调整虚实的功能是以它正常情况下协调阴阳的功能为基础,针灸、按摩、气功等疗法就是通过体表的腧穴接受刺激,传导感应,激发经络运行气血、调整阴阳虚实的功能。使之能“泻其有余,补其不足,阴阳平复”。腧穴的功能1.输注气血: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渗灌、转输、出入的特殊部位。因此腧穴就具备了抵御疾病(出)

5、、反应病痛(出)、传入疾病(入)、肝受刺激、传入信息(入)等功能。2.反应病症:当病邪侵袭人体时,人体的正气可以通过经脉、腧穴向外奋起以护卫体表;当人体内部发生病变时,内在的病理状态又可通过经脉腧穴反映于体表。3.防治疾病:腧穴输注气血、向内传入的特性,是腧穴能够治疗疾病的基础。刺激腧穴部位(如针刺、温灸、按摩等)时,各种刺激通过腧穴、经脉传入体内,从而激发人体的正气,协调平衡阴阳,达到预防和抗御疾病的目的。腧穴的作用腧穴主治基本规律腧穴所在,主治所能;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特定腧穴,特定主治;同

6、一腧穴,双向主治;主治相同,疗效有别。十四经穴—是指分布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循行路线上的穴位,简称经穴,是腧穴的主体部分。到现代经穴已发展为361个穴名,共670个穴位。经外奇穴—是指在十四经穴之外,具有固定名称、位置和主治作用的腧穴,简称奇穴。阿是穴—是指无具体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固定主治病症,而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点、敏感点作为腧穴。腧穴的分类四总诀歌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经络穴位定位和功效阿是穴阿是穴,穴位分类名,又名不定穴、天应穴、压痛点。这类穴位一般都随病

7、而定,多位于病变的附近,也可在与其距离较远的部位,没有固定的位置和名称。它的取穴方法就是以痛为腧,即人们常说的“有痛便是穴”。临床上医生根据按压式病人有酸、麻、胀、痛、重等感觉和皮肤变化而予以临时认定。头面部腧穴(1)百会:头顶,头正中线上,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连线的中点处。功效:安神,利窍,祛风,泄热,中风不语。(2)印堂:在额部,当两眉头之中间。功效:疏风清热,安神宁志,头痛,眩晕。(3)太阳:在颞部,当眉梢与目外眦之间,向后约一横指的凹陷处。功效:清热除烦,醒脑镇痛,头痛,牙痛

8、目赤肿痛,面瘫。(4)迎香:位置:面部,鼻翼外缘中点旁鼻唇沟中凹陷处。功效:通鼻窍,散风邪,清气火背部腧穴(1)大椎:在后正中线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功效:疏经通络,活血止痛。(2)身柱:位置:身柱穴位于后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处。功效:小儿夜啼哭、抽风、幼儿体质虚弱、感冒、哮喘、夜尿症、肩膀僵硬等等。(3)肺俞:位置: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平喘。(4)膈腧 位置:足太阳膀胱经第十七穴,是八会穴之血会。定位: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