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知识梳理.doc

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知识梳理.doc

ID:58822224

大小:1.48 MB

页数:16页

时间:2020-10-25

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知识梳理.doc_第1页
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知识梳理.doc_第2页
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知识梳理.doc_第3页
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知识梳理.doc_第4页
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知识梳理.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必修2《遗传与进化》一轮复习知识梳理.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二章减数分裂和有性生殖一、细胞的减数分裂及配子的形成过程(一)减数分裂的概念: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的细胞的减少一半。(二)减数分裂的过程1、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l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染色体复制(包括DNA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前期:联会,形成四分体。四分体中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常常发生对等片段的交叉互换。中期:同源染色体成对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后

2、期:同源染色体分离(等位基因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末期:细胞质分裂,形成2个子细胞。结果:每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减半。l减数第二次分裂(无同源染色体)前期:染色体散乱排列在细胞中央。中期:每条染色体的着丝粒(点)都排列在细胞中央的赤道板上。后期:着丝粒(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并分别移向细胞两极。末期:细胞质分裂,最终共形成4个子细胞。结果:每个子细胞的DNA数目减半。2、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场所卵巢(三)精子与卵细胞的形成过程的比较精子卵细胞部位动物:精巢(哺乳动物称睾丸)动物:卵巢细胞质分裂情况两

3、次分裂都均等初级卵母细胞和次级卵母细胞皆不均等分裂。只有减Ⅱ过程中第一极体是均等分裂,分裂结果1精原细胞→4精细胞(生殖细胞)1卵原细胞→1卵细胞(生殖细胞)+3极体(消失)是否变形变形不需变形【特别提示】1、判断同源染色体:①形态、大小基本相同;②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③联会。2、精原细胞和卵原细胞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的相同。因此,它们属于体细胞,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但它们又可以进行减数分裂形成生殖细胞。3、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原因是同源染色体分离并进入不同的子细胞。所以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中无同源染色体。(

4、四)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和DNA的变化规律(五)减数分裂形成子细胞种类:假设某生物的体细胞中含n对同源染色体,则:它的精(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可形成2n种精子(卵细胞);它的1个精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2种精子。它的1个卵原细胞进行减数分裂形成1种卵细胞。(六)配子中染色体组合多样性的原因:(1)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2)四分体中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交叉互换。(七)细胞分裂图像辨析:一看染色体数目:奇数为减Ⅱ二看有无同源染色体:没有为减Ⅱ三看同源染色体行为:确定有丝或减Ⅰ注意:若细胞质为不均等分裂,则为卵原细胞的减Ⅰ

5、或减Ⅱ的后期。例:判断下列细胞正在进行什么分裂,处在什么时期?减Ⅱ前期减Ⅰ前期减Ⅱ前期减Ⅱ末期有丝后期减Ⅱ后期减Ⅱ后期减Ⅰ后期有丝前期减Ⅱ中期减Ⅰ后期减Ⅱ中期减Ⅰ前期减Ⅱ后期减Ⅰ中期有丝中期二、受精作用的特点和意义(B)1、特点:受精作用是指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不久精子的细胞核就和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使受精卵中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的数目,其中有一半来自精子,另一半来自卵细胞。2、意义: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数目的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具有重要的作用。3、

6、实质: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相互融合。第四章遗传的分子基础第一节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一、人类对遗传物资的探索过程:(一)1928年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1、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类型:lS型细菌:菌落光滑,菌体有荚膜,有毒性小鼠lR型细菌:菌落粗糙,菌体无荚膜,无毒性2、实验过程:注射R型活细菌→不死亡S型活细菌→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不死亡R型活细菌+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死亡,分离出S型活细菌3、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

7、推论(格里菲思):在第四组实验中,已经被加热杀死S型细菌中,必然含有某种促成这一转化的活性物质—“转化因子”。这种转化因子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二)1944年艾弗里的实验:1、实验设计思路:对S型细菌中的物质进行提取、分离,分别单独观察各种物质的作用,体现了实验设计中的对照原则。2、实验过程:如右图3、实验证明:DNA才是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三)1952年郝尔希和蔡斯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实验设计思路:把DNA和蛋白质区分开来,直接地、单独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2、实验材料:T2噬菌体(1)结构:没

8、有细胞结构,只有DNA和蛋白质外壳。如右图所示(2)生活习性: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2、实验过程:(对比实验)(1)用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