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升初三物理测评卷.doc

初二升初三物理测评卷.doc

ID:58969600

大小:267.13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9-16

初二升初三物理测评卷.doc_第1页
初二升初三物理测评卷.doc_第2页
初二升初三物理测评卷.doc_第3页
初二升初三物理测评卷.doc_第4页
初二升初三物理测评卷.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二升初三物理测评卷.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乐恩特教育初二升初三物理测试卷1下列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2下列现象发生过程中,需要吸热的是()A.初春,雪水在屋檐下形成冰锥B.盛夏,湿地中水的蒸发C.金秋,夜晚草叶上形成露珠D.寒冬,树枝上形成雾凇3小明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先后把蜡烛放在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如图所示,探究后他总结出下列说法,其中正确的是()A.蜡烛放在b点成的像比它放在c点成的像大B.放大镜是利用蜡烛放在b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C.幻灯机是利用蜡烛放在d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D.照像机是利用蜡烛放在a点的成像特点制成的4

2、如图所示,放在光滑滑板车上的木块和滑板车一起向右做匀速直线运动,不计空气阻力,则()A.如果以滑板车为参照物,木块是运动的 B.滑板车的运动速越大,它的惯性越大 C.滑板车突然停止,木块会继续向右运动 D.木块受到的重力和支持力是相互作用力 5对下列实验的解释错误的是() A.甲:压力相同时,压强随受力面积的増大而増大 B.乙:同一深度,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的压强相等 C.丙:马德堡半球实验证明了大气压强的存在 D.丁:托里拆利实验测量出了大气压强的大小 6如图所示,将边长为10cm的正方体木块放入装有水的烧杯中,木块静止时,上表面距

3、离水面4cm,g取10N/kg,则()A.木块受到的浮力是4NB.使木块完全浸没需要4N向下的压力 C.木块的密度为0.4g/cm3D.木块底部受到水向上的压强为103Pa7你在上体育课时,遇到了下列一些场景,并由此联想到学过的物理知识,下列联想错误的是(  )A.“跳远助跑”时利用了惯性的原理B.“引体向上”时手搓镁粉利用了增大摩擦的道理C.“踢足球”时利用了力使物体运动状态发生改变的道理D.“仰卧起坐”时利用了大气压的原理8用下图所示的四种机械提起同一重物,不计机械自重和摩擦,最省力的是()9如图所示,利用弹簧测力计将处于容器底

4、部的物块缓慢上提。在物块从开始上提到离开水面的过程中,下图能正确表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F与物块底部离容器底部的高h的关系的是()10如图所示的两个容器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们的质量和底面积均相同,容器中分别装有甲、乙两种液体且液面在同一高度。若容器对桌面的压强相等,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A、一样大B、甲最大C、乙最大D、无法判断实验部分11完成下列作图(1)下面左图是一杠杆图,试画出作用在杠杆A端使杠杆在图示位置平衡的最小动力的示意图并画出该力的力臂。(2)下面右图是未装配好的滑轮组,请在图中画出滑轮组的绕绳方法,要求使用该滑轮组

5、提升重物时最省力。请记录下列测量工具所测物理量的数值。(1)观察如图甲所示;甲图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2)如图乙所示;乙图木块长度是cm。12下图为某同学“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实验装置。实验中该同学先后三次将同一木块放在同一斜面上的同一高度,然后分别用不同的力推了一下木块,使其沿斜面向下运动,逐渐减小水平面的粗糙程度,观察木块运动的距离,从而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1)该同学在实验操作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是(不要求解释错误的原因):。(2)更正错误后进行实验,从实验中观察到,随着摩擦力的逐渐减小,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的距离逐渐,运动的时间

6、越来越,但由于实验中摩擦力,所以不可能观察到木块在水平面上做匀速运动的情形。(3)在上述实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推测:如果摩擦力减小为零,水平面足够长,那木块在水平面上的速度既不减小,也不增加,运动方向也不发生变化,木块将。13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时,对有关的问题分析如下:(1)他们利用图甲所示装置进行了实验,先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沿长木板滑动,此时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与木块受到的摩擦力是一对力。(2)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大小的关系时,他们应控制不变,改变木块对木板的压力;实验中应用了

7、的研究方法.(3)实验中他们发现很难保持弹簧测力计示数的稳定性,很难读数,原因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小明同学对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如图乙所示.利用该装置的优点是:。14如图甲所示,小明在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实验中所用的实验器材有:杠杆、支架、弹簧测力计、刻度尺、细线和质量相同的钩码若干个。(1)实验前,将杠杆中点置于支架上,当杠杆静止时,发现杠杆右端下沉。此时,应把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向  (左/右)调节,使杠杆在不挂钩码时在水平位置平衡。(2)杠杆调节平衡后,小明在杠杆上A点处挂4个钩码,在B点处挂6个钩码杠杆恰好在原位置平衡。

8、于是小明便得出了杠杆的平衡条件为:         (用字母表示)。他这样得出的结论 (合理/不合理);原因是:         。(3)实验结束后,小明提出了新的探究问题:“若支点不在杠杆的中点时,杠杆的平衡条件是否仍然成立?”于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