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育与高校课程体系优化.doc

创新教育与高校课程体系优化.doc

ID:58978396

大小:3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16

创新教育与高校课程体系优化.doc_第1页
创新教育与高校课程体系优化.doc_第2页
创新教育与高校课程体系优化.doc_第3页
创新教育与高校课程体系优化.doc_第4页
创新教育与高校课程体系优化.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新教育与高校课程体系优化.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创新教育与高校课程体系优化  【摘要】创新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但课程既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最主要途径,又是教学改革的突破点。文章从目前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入手,分析课程设置的依据,提出优化课程体系的对策:改革德育内容,强化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教育;构建专业和学科的新框架,加强通识教育;转变教育理念,注重方法、能力、素质的培养;注重实践教学课程,深化创新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创新教育;高校;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69(2020)16-0034-02    一、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

2、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目前高校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德育泛政治化,缺少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教育  学校德育是培养国民道德、精神、风貌、品行、意志、气节、胆识、诚信、同情心和责任心等基本素质的基础性教育。德育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绝不是可有可无的,而应是铸造灵魂、培养创新精神的根本。从我国高校德育发展状况来看,存在德育泛政治化的趋向,把德育课程当作政治课程来教授和学习,或者用政治课程代替德育课程,学生学习政治课也只是为了通过考试,这些都是没有真正认识到德育乃至政治理论的价值。不管是课堂中的德育还是课外德育活动,均在内

3、容、形式、方法上单一,缺少吸引力,并存在空谈政治理论、唱高调、牵强附会、一些知识类教学政治化的现象,不能真正揭示其中的规律,不能以理服人,却给人以泛化的感觉。与此同时,德育与政治课还存在教条化的问题,所教授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的实际,教学内容也只是从书本到书本、从理论到理论,课堂教学成为呆板的说教,缺少学生个体的体验。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有抵触情绪,更谈不上知识的内化,形成自觉的行为[1]。    (二)课程学科化,过分注重各自学科的系统性和完整性  在课程门类上,每门课程的开设基本上都是以学科为后盾的,先有学科后有课程,即所谓“学科课程”。学校课

4、程借用学科概念,有其积极的一面,学校能够迅速准确地吸纳科学研究成果。但是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学科分化是无限的,学校课程如果一味追逐学科的发展,只会导致学校课程门类越设越多,课程内容越来越多。高校课程以学科为中心,存在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课程现象。近30年来,学校课程急剧膨胀,大学本科四年时间(实际只有三年,实习、做毕业论文和找工作一般要占用近一年时间)要学习40~50门科目,参加考试60~70次,怎么能让学生学好每一门学科?每一门学科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都强调自身的逻辑体系和知识结构的完整性,内容“难、繁、偏、旧”的现象突出,各科之间的内容

5、重复现象也很突出。这样的学科课程组织方式,势必造成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无暇顾及开展研究活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人特长,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精神,也就谈不上培养创新型人才了。因而如何协调学科分化无限和学校课程设置有限的矛盾,是高校应该研究的课题。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三)课程设置专门化,知识分割过细,忽视通识教育  在课程的设置原则上,学习苏联培养“专才”的教学模式,以专业为核心实施教学,即开设的课程都与培养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与能力有关。改革开放以来,虽然我国高等教育

6、的课程结构有所变化,尤其是近几年理工科院校加强了公共课和选修课中的人文社会课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但从根本上仍延续旧的框架体系。课程设置采取以专业为轴心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段式”课程模式,基础课为专业基础课服务,专业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专业越来越多,课程的知识范围也就越来越窄。各专业之间即使是相近专业,课程设置差异也较大,专业壁垒森严,专业色彩浓厚,除公共课程外,其余课程都是围绕一个狭窄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设置。在课程结构上,专业课比例过大,而对基础课重视不够;必修课过多,选修课较少。这种过早的专业定向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的专

7、业面过窄,要实现专业间的流动难度也极大。这样的课程模式,把高等教育与专业教育等同起来,这与国外发达国家重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并举也是有较大的差异,不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    (四)重知识积累,轻能力、方法、素质的培养  传统教育观认为知识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教育的作用则是人类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传播,接受教育就是接受人类的历史文化知识。这种观念指导下的的课程目标设计,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只重视知识的传授,把学生看成接受知识的“容器”,采用“填鸭式”的教育方法,

8、要求学生尽可能多的积累知识,缺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和帮助学生建构知识,导致学生习惯于接受书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