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法脱硫氨逃逸及气溶胶分析及解决措施.pdf

氨法脱硫氨逃逸及气溶胶分析及解决措施.pdf

ID:59053047

大小:33.25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09-14

氨法脱硫氨逃逸及气溶胶分析及解决措施.pdf_第1页
氨法脱硫氨逃逸及气溶胶分析及解决措施.pdf_第2页
氨法脱硫氨逃逸及气溶胶分析及解决措施.pdf_第3页
氨法脱硫氨逃逸及气溶胶分析及解决措施.pdf_第4页
氨法脱硫氨逃逸及气溶胶分析及解决措施.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氨法脱硫氨逃逸及气溶胶分析及解决措施.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氨法脱硫氨逃逸及气溶胶分析及解决措施烟气氨法脱硫工艺皆是根据氨与SO2、水反应成脱硫产物的基本机理而进行的,主要有湿式氨法、电子束氨法、脉冲电晕氨法、简易氨法等。氨法脱硫技术在化学工业领域应用普遍,用氨吸收硫酸生产尾气中的SO2,生产亚硫铵和硫铵。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目前使用氨法脱硫的机组大约在10000MW,氨法是高效、低耗能的湿法。氨法是气液相反应,反应速率快,吸收剂利用率高,能保持脱硫效率95—99%。氨在水中的溶解度超过20%。氨法具有丰富的原料。氨法以氨为原料,其形式可以是液氨、氨水和碳铵。目前我国火电厂年排放二氧化硫约1000万吨,即使全部采用氨法脱硫,用氨量不超过500万

2、吨/年,供应完全有保证,氨法的最大特点是SO2的可资源化,可将污染物SO2回收成为高附加值的商品化产品。副产品硫铵是一种性能优良的氮肥,在我国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目前主装置是大型合成氨尿素的热电厂基本上都采用此方法脱硫。但脱1硫后烟气温度较低,设备的腐蚀较干法严重并易产生氨逃逸和气溶胶即“气拖尾”现象,需要不断完善。1.烟气氨法脱硫氨逃逸及气溶胶的形成原因1.1烟气氨法脱硫氨逃逸的形成原因1.1.1所谓氨逃逸是氨水温度较高时(一般60℃以上)逐步分解成为气体氨与水的过程,由于气体氨气不参与氨法脱硫反应,所以氨气同脱硫烟气一起从烟囱排出,形成所谓的氨逃逸现象。1.1.2氨逃逸是困扰氨法脱硫

3、的一大难题,也是影响脱硫经济性同时影响周边环境的重要因素;有些氨脱硫技术提供商由于技术落后,脱硫率低,为了让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用氨水过量,在脱硫塔上方形成“白烟”现象,这不但造成了氨的浪费成本增加,造成严重的氨逃逸现象。1.1.3氨逃逸的根本原因是氨水挥发性强、蒸汽压较高,目前还没有能完全防止氨逃逸的脱硫工程技术公司实例存在,各个做氨法脱硫公司之间的技术差别仅限于对氨逃逸多少的控制。1.2烟气氨法脱硫气溶胶的形成原因..1.2.1我们所指的所谓气溶胶“气拖尾”是液体或固体的小质点分散并悬浮天空大气中形成的胶体分散体系。1.2.2在氨法烟气脱硫中气溶胶颗粒的形成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氨法脱

4、硫中,烟囱排出的烟气所夹带的氨水挥发逃逸出气态氨与烟气中未脱除的二氧化硫通过气相反应,生成亚硫酸氢铵、硫酸铵等组分形成气溶胶,该气溶胶组成主要决定于二氧化硫/气氨的比值、空塔气速、温度及烟气中的水分和氧气,烟气的二氧化硫及氧气越多、空塔气速越大气溶胶形成也越严重。二是氨水吸收烟气中二氧化硫后脱硫液滴被烟气携带出,由于蒸发、烟气气体流速过快等作用,析出亚硫酸氢铵固体结晶形成气溶胶。1.2.3排出烟气中氨与二氧化硫形成气溶胶的重要途径是脱硫反应生成的亚硫酸氢铵分解,亚硫酸氢铵分解为氨与二氧化硫的温度要大于70℃的条件下才能进行,同时在碱性环境中亚硫酸氢铵会加速分解。1.2.4同时被烟气携带蒸

5、发出的亚硫酸铵固体,以超细粉末微米级别(PM2.5)存在形成气溶胶。1.2.5经实验表明,微米级(PM2.5)的亚硫酸铵颗粒成为水蒸汽冷凝结霜的晶种,当排出烟气温度低于30℃时极易生成0.07-0.7微米的亚硫酸铵,而当排出烟气温度大于45℃时,可以有效的控制气溶胶的产生,所以氨法脱硫工艺要求排烟温度要控制在45℃--50℃之间进行操作。2.烟气氨法脱硫氨逃逸及气溶胶解决办法与措施2.1烟气氨法脱硫氨逃逸解决办法与措施2.1.1技术升级改造打破氨法脱硫无法解决的氨逃逸问题,选用最先进的第三代塔外氧化技术或用第三代脱硫技术进行老厂的技术改造。2.1.2选用业绩好的脱硫公司进行氨法脱硫项目,

6、以保证施工质量好、售后服务好、装置能耗低,来避免装置腐蚀及减少氨逃逸现象的发生。2.1.3为了减少脱硫成本,脱硫剂尽量利用废氨水,但对废氨水品质要加以控制,废氨水中不能有对脱硫产生较大影响的物质。比如,含酚类和煤焦油等杂质的废氨水,烟气脱硫选择这样的废氨水脱硫,由于酚、焦油对硫酸铵结晶的抑制作用,脱硫反应生成的亚硫酸铵无法氧化。2.1.4气速控制,对气膜吸收系数关系分析,烟气气速对吸收传质有一定的影响,..而气速与脱硫塔直径密切相关,反应段气速一般控制在3m/s以下;第一代脱硫技术一般气速较大(一般控制在3.6m/s以上)脱硫塔直径较小,造成气体带液形成氨逃逸严重。2.1.5选用高效除雾

7、器增加除雾器层数等方法可以有效控制氨逃逸。2.1.6控制氨水用量和浓度,在保证脱硫率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氨水用量和浓度,同时对加入氨要多选加入点,以低氨水比例进行控制氨的加入量。2.1.7对技术落后,脱硫率低产生的氨逃逸现象,应该对整个脱硫体系进行物料衡算和适当的技术改造,最后将氨量控制在合适的水平。2.1.8第一代脱硫塔内直接氧化的氨法脱硫技术经过实际运行发现,在脱硫塔中有1/4左右的亚硫酸铵未被氧化,说明第一代脱硫塔用一个塔同时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