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ppt课件.ppt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ppt课件.ppt

ID:59119633

大小:193.50 KB

页数:34页

时间:2020-09-25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ppt课件.ppt_第1页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ppt课件.ppt_第2页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ppt课件.ppt_第3页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ppt课件.ppt_第4页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小学教学精品资料】小学数学教学存在问题和解决方法普兰店教师进修学校金淑华1、关于复习导入的问题复习导入问的问题太多太零碎,复习的时间太长,有的老师复习的时间将近10分钟。复习的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复习的切入点要直接指向知识的生长点,导入越短越好,最好开门见山,指向课题,不要浪费时间。2、关于情境创设问题有些数学教师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往往把情境创设只看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手段,把情境简单化地理解为“形象+习题”。如某教师在一节课中,一上课就绘声绘色地说:“小朋友们,今天喜洋洋要和我们一起学习,你们喜欢吗?”学生的兴趣一下子提了起来,可后

2、来却令人感到乏味:首先是喜洋洋头像+复习题,其次是喜洋洋头像+例题,再次是喜洋洋头像+巩固练习,最后还是喜洋洋头像+总结。课堂上简单地附着个喜洋洋的头像,就能叫情境吗?这种所谓的“情境”又有什么价值?教师虽然想通过孙悟空的出现,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但这种脱离了生活、形式化的情境,学生只会产生厌恶情绪,根本提高不了教学中的“磁场效应”。①创设生活情境,应当尊重生活规律,具有真实性。情境不切实际,学生会产生“原来数学是编造出来的”感觉。如有位教师在教学“几和第几”时,创设了一个动物跑步竞赛的动画情景,结果是小鸡第一,小鸭第二,小猫第三,小狗第四

3、。许多学生当即表示不同意,认为小狗跑得最快,应该小狗第一。再如某课上,师:天气变冷了,老师想买一件棉衣。星期天,老师来到商场,看中两种款式。第一款标价:4件共456元;第二款标价;每件121元。哪种款式的棉衣便宜?便宜多少元?马上有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我看到商场里的衣服都是标单价,没有标4件一共多少元的。上述情境虽然都是假设的,但“虚拟”不等于“虚假”,我们的学生显然不能接受这种虚假的情境,情境内容不符合生活逻辑,不讲究科学,长此以往势必降低学生对老师的信赖。这样,情境教学又有何意义?如果第一位教师在设计时能考虑一下小动物跑步的速度,第二位教师

4、能把“买衣服”换成“买铅笔”“买乒乓球”等,我想那样效果会好得多。②情境的创设还必须切合教学目标如果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与课程的内容没有明确的联系,如同是在课程内容(糖果)上人为裹上一层糖衣,学生可能被花花绿绿的糖衣所迷惑,对五颜六色的糖衣感兴趣,至于自己要吞下去的糖果是什么,他却全然不知。如某教师在《角的认识》一课这样创设情境:师:出示一串五颜六色的千纸鹤,提问:这是什么?生:千纸鹤。师:你们觉得这些千纸鹤美吗?生:美师:你们会折吗?生:有的说会,有的说不会。师:想不想看看是怎样折的?生:想。师:让我们去看看四年级的哥哥,姐姐是怎样折出来的?(

5、录相播放一个男孩和一个女孩折纸鹤的情景)师:提问:从刚才的录相中,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一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在折纸鹤。师:你们还发现了什么?(前面用一个“看”字,这里用一个“发现”)生1:我看到他们先折成三角形。生2:我看到哥哥在用剪刀剪纸。生3:我发现哥哥比姐姐折得快,但没有姐姐折得精致。生4:我还发现他们用的纸颜色不同。生5:我看见哥哥在笑。生6:我发现桌子上放着一本数学书。……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五分钟后,老师终于按捺不住。师:同学们,其实刚才他们折的千纸鹤中藏着一个图形中的新成员,瞧,它躲在哪里呢?课件:显示一个千纸鹤,并闪烁纸鹤上的一

6、个角。师:这是什么?生:角。师:今天我们就和角来做朋友,板书揭示课题《角的认识》案例中的老师为了创设情境作了精心的准备,原意是想通过学生感兴趣的情境来引出“角”。但学生偏不往这点上靠,尽说些“纸的大小、颜色、制作步骤”之类无关的话,使导入枝节横生。究其原因,乃情境创设未能突出数学学习目标,学生无法感受到教师的创境意图,导致课堂学习时间和学生的思维过多地纠缠于无意义的东西,既浪费时间,又窒息学生活跃的思维。其实,教师只需在课开始用多媒体出示一些生活中有角的实物,再闪烁凸显出角即可。如此处理,干净利落,课堂教学就得已顺利展开。创设真实而生动有趣的情

7、境有利于学生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心理感受,从而获得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要处理好应用题教学目标和计算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新课程没有单纯的应用题教学,而是把应用题教学与计算教学融合在一起的。教学中老师们多是注重了算法的探究,忽视了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应该在教学中把两大目标有机整合起来。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节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一课时,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观察情境图,接着让学生说说知道了哪些条件?(实际上新课改以来应该问学生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学生回答完后就叫学生直接列出算式进而探究算法。其实在探

8、究算法之前,应该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应该问学生:“要求平均每个班收入多少元?也就是求什么呢?”引导学生知道也就是把612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用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