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法5-清法.doc

中医八法5-清法.doc

ID:59237033

大小:26.5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0-09-09

中医八法5-清法.doc_第1页
中医八法5-清法.doc_第2页
中医八法5-清法.doc_第3页
中医八法5-清法.doc_第4页
中医八法5-清法.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中医八法5-清法.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中医八法5--清法第五章清法一、清法和热证:1、清法,是指清除体内邪气(特别是热邪)的一种治疗方法。2、中医治疗热证的方法除了清法还有其它方法。3、邪热:(分为实热证和虚热证两种)(1)外感六淫邪气:是指风、寒、暑、湿、燥、火。当人体遭受风邪、湿邪、寒邪侵袭后,体内正、邪就会相互斗争而引起发热的现象,导致人体肌肤出现邪热。(2)由于人体饮食食入大量食物,食物堆积、痰饮停滞或淤血停滞时,都会引起邪热产生。(3)实热证:大多数因为外感所引起,症状表现为壮热、面红目赤、口渴心烦、喜欢冷饮,狂躁、谵语、昏迷、小便短赤

2、、大便干结、舌苔黄燥或生刺、脉洪数等。(4)虚热证:大多数因为内伤所引起,症状表现为潮热盗汗、午后颧红、虚烦失眠、口干咽燥、耳鸣健忘、腰酸遗精、舌质红绛少津、光剥无苔、脉细数。虚热证分为阳虚发热和阴虚发热。阴虚发热通常造成局部发热,如额骨发热潮红、手心、脚心与胸口发热(称五心烦热);阳虚发热通常造成全身的低热,并没有特别分布在某个部位。(5)阳虚发热与阴虚发热的治疗:((a)阳虚发热,症状:患者体型十分消瘦,全身低热,容易疲劳。治疗时应该配合其它症状进行治疗。治疗时清热药和补气药同时使用。(a)阴虚发热:治疗

3、时配伍清热、补气健脾的药物如人参、白术、茯苓。(6)中暑高热患者的治疗:中暑主要是由于遭受炽热阳光的照射,身体出现大量汗液,导致体内阴液不足。暑热不断侵袭肌表之后,不断侵入体内的气血循环加速,体温增加,患者体内出现高热。参考处方:生地10克、石斛10克、麦冬15克、北沙参15克、陈皮5克、黄芩5克、生石膏30克、牡丹皮3克、甘草5克、薄荷10克、桂枝3克、白术15克、山药15克。(7)用清法治疗口舌生疮:(a)应该分清病程的长短;短期口舌生疮(1-3月),长期3月以上。(b)口舌生疮主要是由于心热证造成的,病

4、程长的应该考虑心热证可能传导其它脏腑,如小肠等。(c)治疗不能长期服用清热药、泻火药,应该同时配伍滋阴药,如麦冬、白芍、女贞子等。同时应配伍利湿药物如:泽泻、茯苓等。(d)病例(口舌生疮同时兼患有糖尿病的患者的治疗)(1)症状:患者口舌生疮,嘴唇肿得非常严重,同时伴有糖尿病,因服用麻油鸡,隔天出嘴唇牙龈肿胀的情况,已经治疗两个多月无效,病情变得越来越严重。(2)糖尿病患者中医称为三消,分为上消、中消和下消。西医认为是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过高引起。(3)三消出现是因为人的体质不同而引起的,有的停滞在上焦

5、(肺),会出现口渴想喝水;有的出现在中焦(胃),会感到肚子饥饿,经常想吃东西,有的停滞在下焦(肾),会出现经常想要拉尿。(1)治疗原则:用药必须加强使用清热、泻火药物,同时配伍足够的滋阴药物,再配伍利湿健脾的药物,将邪热从胃中排除。参考处方1:白芍10克、生地15克、知母10克、麦冬15克、北沙参15克、陈皮5克、白术15克、苍术20克、龙胆草5克、黄连5克、白花蛇舌草20克、怀牛膝15克。参考处方2:白芍10克、麦冬15克、北沙参15克、白术15克、苍术20克、龙胆草5克、白花蛇舌草20克、甘草5克、怀牛膝

6、15克、大黄5克、枳实3克、厚朴5克。(e)病例,患者症状:口苦、咽干眼睛红肿出血。因体内有邪热造成的,眼睛红肿出血已经有2-3年之久。属于虚热证或虚实夹杂的体质。治疗原则:清肝泻火药物4成,滋阴、健脾、利湿药物6成。参考处方:龙胆草5克、黄连5克、夏枯草15克、茵陈15克、甘草5克、白芍10克、生地15克、麦冬15克、北沙参15克、生鳖甲30克、白术15克。(f)从痰液颜色判断寒热:患者体质偏寒,吐出痰的颜色是较白色,体质偏热,吐出痰的颜色偏黄色。8、治疗慢性喉咙痛:(1)慢性喉咙痛不一定是肺部的问题,不能

7、用治肺部的药物进行治疗。(2)慢性喉咙痛可能是由于肾阴亏虚所引起。(3)判断时除有慢性喉咙痛外,应结合以下几点。(a)患者脸上是否潮红。(b)手心、足心是否感到发热;(c)是否容易出汗;(d)是否有心悸或口干舌燥,代大便干燥、干硬等现象。必须同时兼顾上述症状之中的其中两条才能确定是肾阴亏虚造成的。9、黄疸的治疗原则:患者症状:(1)患者24小时没有休息,第二天晚上出现全身发黄。(2)西医化验报告肝指数已经升到1000多,而正常值是40-50单位。(3)黄疸分为阴黄和阳黄:(主要是体内有邪热停滞);阴黄:邪热与

8、水湿搏结而形成寒湿,称为阴黄;阳黄:邪热与水湿搏结而形成热湿,称为阳黄。该患者属于阳黄。(4)该患者产生黄疸的原因是因为他的体力劳动过度而没有休息而产生了邪热,引起体内的水湿相互结合引起全身发黄的症状。参考处方:龙胆草10克、白花蛇舌草20克、车前草15克、茵陈蒿15克、甘草5克、白芍10克、麦冬15克、北沙参15克、生鳖甲30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麻黄5克。9、使用清法的注意事项:(1)不能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