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

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

ID:5923903

大小:31.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7-12-28

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_第1页
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_第2页
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_第3页
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_第4页
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_第5页
资源描述:

《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今天我给大家讲解的是革兰阴性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首先我们复习一下细菌耐药性的分类,细菌耐药性的分类主要分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天然耐药是指某微生物种的所有菌株具有相同的内在特性,由染色体介导,通常直接传给子代,是该菌的特征,可以用于鉴定细菌。例如铜绿假单胞菌,对复方西诺敏是天然耐药,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天然耐药等等。而获得性耐药是指发生在一个菌种或菌属中的部分菌株,发生的比例会随时间的变化而改变,通常由可转移的DNA比如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介导,并可水平传播,也可以垂直

2、传播,在缺少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时,耐药性有时会消失。而获得性耐药是我们今天讲解的重点。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主要分为下面四种。第一产生灭活酶;第二,细胞通透性的变化,特别是细胞膜通透性的变化;第三,主动泵出;第四,对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修饰改变。而前面三种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机制。最后一种常常表现在革兰阳性菌中。我们今天讲解的也是以前三种耐药机制为主。首先我们讲解一下灭活酶。这是一张所有耐药机制的简易图,我们可以看到右上方有两个耐药机制,第一个是由于某孔蛋白兴奋性的障碍导致抗菌药物不能够顺利地通

3、过细菌的细胞膜,而直接在细胞膜外游走,不能发挥它的作用。另一个就是泵出机制,由于细胞膜上的泵将细胞膜内的抗菌药物泵出细胞外,使抗菌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大大降低,本图右下方所指的就是灭活酶的作用机制,细菌对进入细胞内的抗菌药物有两种灭活酶的作用方式,第一是将抗菌药物水解掉,第二是将抗菌药物进行修饰或者将其自身的靶位进行修饰,使抗菌药物不能发挥正常的作用。这张图的左上方指的是细菌的细胞对于抗菌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了改变,因此,抗菌药物不能够顺利地结合在作用的靶位上,从而失去了自身发挥作用的能力。左下方这一

4、张图表示的是抗菌药物进入细胞内,应当通过正常的途径发挥其作用,而此时细菌对因此产生一种常用通路使抗菌药物不能发挥其作用,以上机制是细菌的主要耐药机制的简介图。下面我们介绍细菌的产酶机制。我们复习一下灭活酶的定义,灭活酶是指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者是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胞内的抗菌药物,使之到达靶位之前失去活性,是最常见的耐药机制。这类酶主要分为β—内酰胺酶、氯霉素乙酰转移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喹诺酮类DNA旋转酶或拓扑异构酶。下面,我们介绍一下β—内酰胺酶。在介绍β—内酰胺酶之前我们可以了

5、解一下微生物实验室检测β—内酰胺酶的一些实验方法,对于简单的阳性菌的β—内酰胺酶,我们可以用β—内酰胺酶纸片协同检测,这在其他的讲解中会为大家介绍到。而这里介绍的主要是通过耐药表情的方式进行检测。这张图片显示的是纸片协同法检测β—内酰胺酶。我们首先可以看到在纸片上标注了CAZ的纸片是单剂量含有头孢他啶的纸片,而这个白纸片上面我们加了一些酶抑制剂。当纸片的距离由近渐远的时候那么它之间的协同就会减弱,这个时候我们就知道抗菌药物以及酶抑制剂的作用可以将这个细菌的耐药性降低,因此,这是一种检测β—内酰胺酶

6、的比较适合临床应用的方法,叫做纸片协同法。这一种检测β—内酰胺酶的方法是三维试验法,这是一种经典的检测酶的方法,它可以检测大部分β—内酰胺酶,下面我们简要介绍一下它的试验原理。首先我们在平皿中均匀地涂布ATCC25922细菌,通常的浓度是0.5个单位,之后我们再平皿的正中间贴上抗生素纸片,检测不同的酶贴的抗生素纸片不同,比如超广谱β—内酰胺酶我们贴的是三代头孢,而头孢菌素酶我们贴的就是头孢西丁,如果是碳氢酶烯酶或者是菌属酶之类的,我们就可以贴美罗培南等碳氢酶烯类的药物,贴好纸片后我们在距离纸片5毫

7、米的位置上打一个细长条的口,这个口三度和一般波片的宽度类似,在打好孔之后,我们将孔内的纸,用小凹槽条给它挖掉,形成一个凹槽,在这个凹槽内滴入,这个凹槽叫做加样槽,我们在这个加样槽内滴入我们带待测的霉素滴液,当滴入霉素滴液后,酶就会沿着这个纸由中心向四周扩散,形成一个酶的分布区,同时,由于纸片的抗菌药物的浓度由高到低,也形成一个扩散区,当它们两个相交的时候,这个酶,带特指的酶就作用于细菌药物,如果它产生了β—内酰胺酶,它就会将我们待测的,它就会将我们放置在中间的抗菌药物水解掉。此时,由红色和黑色交叉

8、的区域就形成了一个没有抗菌药物的区域。因此,底部的25922菌就会沿着这个区域缝内生长,形成一个矢状菌苔,一旦出现了矢状菌苔,就说明我们在加样槽中加的待测菌产生了我们需要的检测的β—内酰胺酶。在了解了检测β—内酰胺酶的方法后,我们再复习一下β—内酰胺酶的简单分类。β—内酰胺酶分为400多种,目前我们将它主要分成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的两大类。通常这两大类中包括了所有的β—内酰胺酶,而富有代表性的就是头孢菌素酶、碳青霉烯酶以及我们经常所说的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下面我们下简要介绍一下头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