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ppt课件.ppt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ppt课件.ppt

ID:59240342

大小:5.02 MB

页数:33页

时间:2020-09-22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ppt课件.ppt_第1页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ppt课件.ppt_第2页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ppt课件.ppt_第3页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ppt课件.ppt_第4页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移动对气候的影响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一、热力环流——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1、原理2、等压面与地面气温和气流运动的关系3、实例A高低低高高低热力环流小结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是什么?BC太阳辐射气压差异冷热不均②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③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水平气压梯度力二、大气的水平运动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始终与风向垂直始终与风向垂直始终与风向相反10101008100610041002(hPa)最终风向与等压线平行(hPa)1000100510101015最终风向与等压线斜交读实际大气中的风向图,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2、(1)图中箭头表示的含义是:①;②;③;④。(2)①与等压线的关系是,其方向是。(3)若无④,只受①、③影响,则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此时,①与③的关系是。(4)实际大气中②与等压线的关系是。此图表示的地区在(南或北)半球,理由是。(5)图中M、N两地相比,风力较大的是地,原因是三、三圈环流假设一:太阳直射点始终直射在赤道上假设二:地表均一热量的分布从赤道向两极递减无需考虑海陆热力差异和地形差异11.读下面“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A是______带,B是

3、______带,C是带,D是_______带。(2)在B、D、F代表的风带内画出风向箭头。(3)低纬环流除高空风外,近地面包括的气压带是_______和______(填字母),风带有(填字母),在图中标注低纬环流的环流方向。(4)在A、C、E、G四地,属于上升气流的是_______,属于下沉气流的是_______,在图中标注分布地区中心位置的纬度数。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高气压带分布成因气流运动对气候的影响赤道附近300附近600附近900附近热力因素热力因素动力因素动力因素上升上升

4、下沉下沉高温多雨高温少雨温和多雨低温少雨3.1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风带分布风向北半球南半球对气候的影响低纬信风带中纬西风带极地东风带3.2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对气候的影响23.5023.5066.5066.500春秋分夏至冬至移动规律气压带和风带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一致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则恰好相反。400300300300400400200100100100200200000春秋分冬至夏至受副高控制,高温少雨受西风带控制,温和多雨地中海气候300到400的大陆西岸受信风带控制,高

5、温少雨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高温多雨热带草原气候100到20060º0º副极地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30º项目7月(夏季代表)1月(冬季代表)陆地(热容量小)气温气压海洋(热容量大)气温气压活动!对比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气温和气压差异高(升温快)低(升温慢)高低高(降温慢)低(降温快)低高60º0º30º副极地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低气压高气压高气压亚洲低压夏威夷高压东南风读图思考:南半球气压分布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些气压中心对风向有何影响?7月思考:这样的风向对气候有何影响?60º0

6、º30º副极地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高气压低气压低气压高气压亚洲高压阿留申低压1月思考:这样的风向对气候有何影响?60º0º副极地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30º思考:东亚背靠亚欧大陆,濒临太平洋;所以说东亚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显著最典型的地区,这种说法正确吗?为什么?7月60º0º副极地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30º副热带高气压带30º60º东南信风带60º0º副极地低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30º副热带高气压带30º60º低气压高气压7月1月亚洲东部季风(东亚)亚洲南部季

7、风(南亚、东南亚)气候类型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风向夏季冬季成因特点东南西南西北东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全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季交替活动!对比亚洲不同地区的季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