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

ID:5938538

大小:2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7-12-29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1页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2页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3页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_第4页
资源描述:

《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辨证治疗临泽县中医院(734200)白雪芳李春佐【摘要】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在临床中可从肝胃不和,湿热中阻,胃阴亏虚,脾胃虚寒,胃络瘀阻等方面进行辨证治疗。【关键词】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辩证治疗胃脘痛慢性浅表性胃炎(CSG)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腹胀”“嘈杂”“痞满”等范畴,是临床常见疾病、多发病,占慢性胃炎的51.7%-85.45%,男性多于女性,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渐增高,病情迁延,久治不愈可发展成萎缩性胃炎,有的还有癌变的可能。因此,早期防治此病

2、是防癌的关键。慢性胃炎的病因较复杂,其病位是以足阳明胃为病之本,而肺金盗母气,肝气自甚,木折脾胃土气为发病之标。即脾胃为本,以肝肾为标。其病机多由脾胃素虚,内外之邪乘而袭之,使脾之清阳不升,胃之浊阴不降所致。各种致病因素往往互相关系,病机有虚实之分,始之初起以实邪为主,外感六淫,情志郁结,或因食、气、痰、湿、热所致;久病则以虚为主,或虚实相兼,寒热错杂。胃病的原因虽有种种不同,但其发病机理确有共同之处,即所谓“不通则痛”,故可归纳为“肝胃不和而痛,湿热中阻而痛,脾胃虚弱而痛,脾胃虚寒而痛,胃络

3、瘀阻而痛”,现将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辨证治疗如下:1辨证施治1.1肝胃不和型 :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盛,胸胁窜痛,嗳气频作,失气较舒,或呕逆泛酸,大便不畅,多因情志因素而作痛,苔薄白,脉沉弦。      余恒先等[1]认为本病与患者情绪变化密切相关,患者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障碍[2]。情绪变化会引起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出现胃平滑肌痉挛、胃液分泌增加、胃肌运动以及胃部血管舒缩异常,致使食物在胃内消化不良,胃粘膜磨损增加,导致充血和炎症,并形成恶性循环[3]。治法以疏肝理气,调和脾胃为主,

4、方以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川楝子延胡索藿香郁金川芎各10g枳壳佛手薤白各20g白芍麦芽各18g),泛酸明显者加瓦楞子、海螵蛸;有淤血停滞者加蒲黄、五灵脂。嗳气频者加沉香,旋复花以顺气降逆,亦可用沉香降气散加白蒺藜,广郁金,降香,绿萼梅。前方舒肝理气,后方降气散郁。笔者治疗本病患者96例,结果治愈52例(占54.1%),好转40例(占41.7),无效4例(占4.2),总有效率95.8%。1.2湿热中阻型 :胃脘痞满,嘈杂灼痛,恶心呕吐,口干苦而腻,小便短赤,大便或秘或泄,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 

5、       陶春晖等[4]认为本病多由饮食不节、情志所伤,或脾胃素虚、兼感外邪,导致脾胃升降失调,湿浊内生而致。脾虚失运、湿阻中焦为本病的主要病机。治宜清热除湿,辛开苦降,顺气和中,方以清中汤加减(半夏黄芩茯苓各12g,苍术、干姜、藿香、陈皮、郁金各10g,厚朴、茵陈各15g,黄连、栀子、白豆蔻、甘草各6g)。热盛便秘者加大黄,枳实;呕逆者加竹茹、生姜;寒热互结,干噫食臭,心下痞硬可用半夏泻心汤。另外脾胃素虚,湿热内生者选用三仁汤加减(杏仁薏苡仁白蔻仁厚朴法半夏通草竹叶滑石)。治疗本病50例,

6、结果临床治愈27例(占54%),有效21例(占42%),无效2例(占4%),总会有效率达96%。1.3胃阴亏虚型:胃脘隐隐灼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消瘦乏力,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本病治宜滋阴益胃,和中止痛,药用(沙参、麦冬、生地、枸杞子各15g,知母、玉竹、石斛、丹皮、萸肉各12g)口渴引饮者加生石膏、芦根;似饥而不欲食者加黄连、吴茱萸。治疗本病32例,与单用西药治疗20例对照观察,取得了满意疗效。 1.4脾胃虚寒型:胃痛隐隐、绵绵不休,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则缓,劳累或受凉后加重,泛吐

7、清水、神疲纳呆、,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杜春文[5]认为本病的病机为脾阳不足,中焦虚寒,治当温阳散寒,益气健脾。治宜温中健脾,和胃止痛(党参、黄芪、白术各15g、薤白、山药各12g,半夏、茯苓、神曲、山楂、陈皮、藿香各12g,砂仁9g,炙甘草6g)。若手足不温者加附子、桂枝;气虚失运,满闷较重者加木香,枳壳,厚朴;伴呕吐下痢用半夏泻心汤加味;若水热互结,伴干噫,食臭,肠鸣下痢者用生姜泻心汤加减。笔者治疗本病56例,结果治愈29例(占51.7%),好转24例(占42.8%),无效3例

8、(占5.35%),总有效率94.5%。1.5胃络瘀阻型:胃脘疼痛,如针刺,痛有定处,拒按,食后加剧,入夜尤甚,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本病根据中医“久病入络”的理论,运用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治法,方用失笑散合丹参饮(五灵脂蒲黄;丹参檀香砂仁)加大黄,甘草。虚证以调营敛肝饮加减(当归白芍蛤粉炒阿胶枸杞子五味子川芎枣仁茯苓陈皮木香生姜大枣)。若有出血可加三七,白芨以化瘀止血;呕血,便血,面色萎黄,舌淡,脉弱无力者为脾胃虚寒,脾不统血。方用黄土汤加减(灶心黄土甘草干地黄白术炮附子阿胶黄芩)。笔者治疗本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