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9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pt课件.ppt

专题19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pt课件.ppt

ID:59445402

大小:1.34 MB

页数:46页

时间:2020-09-17

专题19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pt课件.ppt_第1页
专题19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pt课件.ppt_第2页
专题19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pt课件.ppt_第3页
专题19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pt课件.ppt_第4页
专题19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19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专题19 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生物(浙江选考专用)考点1 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基础知识一、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构成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是①神经元。2.神经元的结构3.神经元功能特性:受到刺激后会产生神经冲动并沿轴突传送出去。考点清单二、神经冲动的产生与传导1.神经冲动:兴奋是以⑤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过程(1)未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呈⑥极化状态(即静息状态):膜电位表现为⑦外正内负。(2)兴奋时神经细胞膜呈⑧反极化状态(即产生动作电位):膜电位表现为⑨外负内正。(3)局部电流的形

2、成:兴奋区域与未兴奋区域形成⑩电位差,这样就形成了局部电流。(4)电流方向:在膜外由未兴奋区域流向兴奋区域;在膜内由兴奋区域流向未兴奋区域。(5)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特点:相对不疲劳性、绝缘性、双向性、生理完整性。三、突触的信号传递1.突触间信号传递的结构基础: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是通过突触完成的。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信号传递过程:当神经冲动传到末梢时,突触小泡中的乙酰胆碱释放到突触间隙中并扩散到突触后膜处,和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引发突触后膜去极化,导致电位变化。(2)兴奋传递过程中信号的转变: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

3、号。(3)兴奋传递的特点:单向性,即只能由突触前膜传至突触后膜。重点难点一、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1.兴奋的产生:兴奋是以动作电位即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在受刺激时能出现动作电位的组织,称为可兴奋组织,只有组织产生了动作电位,我们才能说组织产生了兴奋。神经细胞、肌肉细胞、腺体细胞等都可产生兴奋。去极化、反极化和复极化的过程,即为动作电位——负电位的形成和恢复过程。2.传导形式:局部电流。3.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名师点睛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形成和恢复示意图[易混易错]误认为只要有刺激,即能产生“动作电位”,且

4、刺激强度越大,动作电位峰值越高。动作电位的产生与传导过程如图所示,由图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只有当刺激电流达到一定值(S5)时,神经元才开始兴奋;达到产生肌肉收缩的刺激强度后,随着刺激强度增大,膜电位变化保持不变。4.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5.传导的主要特点双向传导,即刺激神经纤维上的任何一点,所产生的神经冲动可沿神经纤维向两侧同时传导。在受刺激的整个神经元中均能测到动作电位。例1在离体实验条件下单条神经纤维的动作电位示意图如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b段的Na+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B.bc段的Na+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C.cd

5、段的K+外流是不需要消耗能量的D.de段的K+内流是需要消耗能量的解题思路解析在神经纤维膜上有钠离子通道和钾离子通道。当神经纤维某处受到刺激时会使钠离子通道开放,于是膜外钠离子在短期内大量流入膜内(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造成了膜电位为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现象(ac段)。但在很短的时期内钠离子通道又重新关闭,钾离子通道随即开放,钾离子又很快流出膜外(顺浓度梯度运输,不消耗能量),使得膜电位又恢复到原来的外正内负的状态(ce段)。故C项正确。答案C二、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的常见类型从结构上来看:A轴突—胞体型,B轴突—树突型,

6、C轴突—轴突型。2.突触的结构及传递过程突触的结构(如图):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①突触前膜——突触小体的膜;②突触后膜——与突触前膜相对应的胞体膜、树突膜、轴突膜或肌细胞膜;③突膜间隙——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存在的间隙(组织液)。3.神经递质(1)释放: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到突触间隙,体现了生物膜的结构特点——具有一定的流动性。注意同一神经末梢通常只能释放一种神经递质,或者是兴奋性的,或者是抑制性的。(2)结合:神经递质通过与突触后膜或效应器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相结合而发挥作用。递质与受体结合后对突触后膜的离子通透性

7、产生影响,引起突触后膜电位的变化。(3)失活:神经递质发生效应后,很快就被相应的酶分解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或被突触前膜再摄取并重新加以利用。因此,一个神经冲动只能引起一次递质释放,产生一次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4.兴奋传递的特点(1)单向传递:由于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所以兴奋只能由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递给另一个神经元的胞体、树突、轴突或效应器细胞,而不能向相反的方向传递。(2)总和:兴奋性突触释放神经递质,引起突触后膜去极化,形成一个小电位。这种电位并不能传播,但随着递质与受体的结合增加,开放的通道增多,电位

8、可加大,在达到一定阈值时,可在突触后膜上形成一个动作电位。(3)突触延搁:由于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要发生信号的转换,所以兴奋在突触处的传递,比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要慢。(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还存在对药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