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ppt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ppt

ID:59466934

大小:331.50 KB

页数:44页

时间:2020-09-14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ppt_第1页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ppt_第2页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ppt_第3页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ppt_第4页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ppt_第5页
资源描述: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ppt课件.ppt》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原微生物:能使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不致病,在某些条件改变的特殊情况下可以致病。非病原微生物:不能使人和动物致病的微生物。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第一节病原微生物的病原性与毒力一、病原性与毒力(一)概念病原性(致病性):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宿主体内引起传染过程的能力。一种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菌株,它们的致病能力大小是有差异的,病原菌致病力的强弱程度就是毒力。毒力是各个菌株或毒株的群体特征。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二)致病性的确定——Koc

2、h法则: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查见,在健康者不存在。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种。第三:此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致同样病症。第四:自实验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病原菌的培养物。基因水平的柯赫法则:第一,应在致病菌株/毒株中检出某些基因或其产物,而无毒力菌株/毒株中无。第二,如有毒力菌株/毒株的某个基因被损坏,则菌株/毒株的毒力应减弱或消除。或者将此基因克隆到无毒菌株/毒株内,后者成为有毒力菌株/毒株。第三,将菌株/毒株接种动物时,这个基因应在感染的过程中表达。第四,在接种动物检测到这个

3、基因产物的抗体或产生免疫保护。(三)毒力的测定1.半数致死量(LD50):能使接种的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限内死亡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2.半数感染量(ID50):能使接种实验动物、鸡胚或细胞在一定时限内感染一半所需的微生物量或毒素量。二、构成病原微生物(细菌)毒力的因素一株强毒的病原微生物,它能突破寄主的防卫屏障,深入机体组织内部生长繁殖,并产生有毒的物质毒害机体,构成传染。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两方面构成的。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一)侵袭力病原菌突破宿主机体防卫屏障,侵入组织或细胞中生长繁殖

4、,并广为扩散的能力,称为侵袭力,病原菌的侵袭力与多种因素有关。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1定殖与吸附:主要依靠黏附素发挥作用。病原菌感染动物的第一步是黏附于宿主的呼吸道、消化道或者泌尿生殖道等处,以免被纤毛摆动、肠蠕动和分泌液清除体外。黏附素是菌体表面具有黏附功能的结构成分:细菌菌毛、某些外膜蛋白和膜磷壁酸等,其与宿主易感细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附着在细胞表面。2抗吞噬和定居:当病原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侵入机体后,必然会受到吞噬细胞的吞噬与体液性抗体等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的清除。如果病原菌能够逃避和克服这些免

5、疫因素的影响,便可在机体内大量繁殖和定居。病原菌抗吞噬、清除作用可通过自身的结构成分或合成代谢产物来实现。如炭疽杆菌、肺炎球菌等的荚膜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血浆凝固酶等。3促进扩散和转移细菌分泌的胞外酶最重要的作用是作用于组织基质或细胞膜,造成他们的损伤,增加其通透性,从而有利于细菌在体内的扩散。病原菌在体内的扩散和转移主要依靠其产生的一些酶类,如:(1)透明质酸酶:在机体结缔组织中,有粘性的高分子多糖质-透明质酸,具有降低或阻止病原微生物向组织深部扩散的作用,有的病原微生物(葡萄球菌,魏氏梭菌等)产生分解

6、它们的酶。(2)溶纤维蛋白酶(又称链球菌激酶)链球菌和葡萄球菌能产生这种酶,能将凝固的纤维蛋白溶解,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向组织深部蔓延扩散.(3)胶原酶魏氏梭菌能产生一种蛋白质分解酶,它能水解动物肌肉中网状结缔组织,有利于病原微生物的侵袭作用。(二)毒素毒素是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对动物机体具有毒性作用的特殊物质。其是病原菌的主要致病因子。根据毒素的产生方式、性质和致病特点的不同,可将细菌毒素分为两类:1外毒素(1)定义:某些细菌主要是G+菌在其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分泌或释放到周围环境中的一类毒性代谢产物

7、。(2)特性:a蛋白质,不耐热,一般60-80℃10-30min可失去活性;b毒性作用极强,1mg纯化的A型肉毒毒素能杀死2000万只小鼠,是已知的生物毒和化学毒中毒性最强的一类毒素;c毒性具有高度特异性,不同细菌产生的毒素对不同器官有选择作用,如破伤风毒素和肉毒毒素d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抗毒素),用于紧急治疗和预防.可用0.4%甲醛脱毒为类毒素,具有抗原性,可作为疫苗免疫接种.e菌种特异性2内毒素(1)定义:是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不释放或不分泌到外界环境中去,只有菌体细胞自溶、死亡

8、崩解,或人工方法破坏其细胞的完整性时,才释放出来的毒素。特质G-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LPS)。(2)特性:a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成分-脂多糖,耐热,加热100℃经1h仍不被破坏,必须加热160℃经2-4h,或用强酸,强碱煮沸30min才失活。b毒性较弱。c无特异性致病作用,各种内毒素中毒反应基本相同:发热、休克等。d抗原性较弱,不能被甲醛脱毒变为类毒素。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原微生物(细菌)毒力 的增强与减弱1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