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信息素诱集法和赶蛾法监测稻纵卷叶螟比较探究

性信息素诱集法和赶蛾法监测稻纵卷叶螟比较探究

ID:5949826

大小:26.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7-12-29

性信息素诱集法和赶蛾法监测稻纵卷叶螟比较探究_第1页
性信息素诱集法和赶蛾法监测稻纵卷叶螟比较探究_第2页
性信息素诱集法和赶蛾法监测稻纵卷叶螟比较探究_第3页
性信息素诱集法和赶蛾法监测稻纵卷叶螟比较探究_第4页
性信息素诱集法和赶蛾法监测稻纵卷叶螟比较探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性信息素诱集法和赶蛾法监测稻纵卷叶螟比较探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性信息素诱集法和赶蛾法监测稻纵卷叶螟比较探究  摘要对性信息素诱集与人工赶蛾2种稻纵卷叶螟的监测方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性信素诱集法监测的稻纵卷叶螟蛾高峰与赶蛾法相比,具有峰次多、高峰明显的特点,同时高峰出现的时间与赶蛾法比较吻合。因此,性诱法可以作为稻纵卷叶螟一种常规监测方法,与赶蛾法结合起来使用,可以提高纵卷叶螟预测预报准确率。关键词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集;赶蛾;预测预报中图分类号S435.1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2-0126-02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medinalis5Guenee)是水稻上的一种重要迁飞性害虫,对水稻生产构成

2、很大威胁,在沿太湖地区连续多年达中等偏重以上发生程度。人工赶蛾法作为一种主要的预测预报手段一直沿用至今,但通过人工目测的方法存在劳动强度大、误差大等缺点。随着昆虫性信息素技术的发展,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也已开发,并逐步应用于农业生产。为探索精确、简便的害虫监测防控新技术,将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诱集法与赶蛾法进行比较,探索性信息素诱集法的使用效果和应用价值,从而为大面积推广应用积累数据和经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诱捕器采用翅膀型粘胶诱捕器,其效果较为理想[1];稻纵卷叶螟专用性信息素诱芯,两者均由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供试作物为水稻。1.2试验地点试验分别在4个地方进行,即宜兴市周

3、铁镇、宜兴市丁蜀镇、江阴市周庄镇、江阴市利港镇。从7月30日开始,9月20日结束。1.3试验方法人工赶蛾:固定一块田,采用竹竿每天清晨进行田间赶蛾,赶蛾面积约为66.7m2,记录虫量。性信息素诱集监测:固定一片田,设置5个诱捕器,每个诱捕器相距16m,悬挂高度为0.8m,直线排列,每天清晨分别记录每个诱捕器当天诱获的虫量(先点清诱板上的总虫量,然后减去前1d的虫量)。诱芯分别于8月15日、8月30日、9月15日进行更换,及时清理虫体和更换粘胶纸。1.4数据统计与分析5性信息素诱集法的处理数据为每天5个诱捕器诱集的总和;由于人工赶蛾推算的蛾量大,而稻纵卷叶螟测报注重的是趋势和规律。因此,该文

4、在数据处理时,把赶蛾数量转化成13.34m2,便于比较各个蛾峰。2结果与分析2.1赶蛾数量和性信息素诱蛾数量比较在53d的监测过程中,4个监测点平均每点每日赶蛾量为73.8头/66.7m2,日最高赶蛾量为575头/66.7m2;4个监测点平均每点每日性信息素诱集量为17.2头,日最高诱集量为117头,表明性信息诱集的害虫监测效率不及田间人工赶蛾。2.2不同监测方法反映成虫主要蛾峰高峰日比较不同方法反映的成虫主要蛾峰高峰日见表1。可以看出,各试验点蛾量人工赶蛾反映的主要峰次高峰日个数分别为4、4、6、5d,性信息素诱集法反映的主要峰次高峰日个数分别为5、5、6、6d,并且赶蛾法的高峰日在性信

5、息素诱集法中都反映出来了。高峰日的时间基本吻合,大部分都是一致或相差1d,最多相差3d。2.3不同方法监测稻纵卷叶螟消长趋势比较5人工赶蛾和性信息素诱集2种不同方法监测的稻纵卷叶螟成虫的消长趋势见图1。可以看出,性信息素诱集法和赶蛾法2种方法监测的蛾量消长趋势总体较为一致、主高峰都比较明显,说明二者监测稻纵卷叶螟成虫的发生动态都较为可靠。性信息素诱集法表现出波动大、峰次多的特点,说明该方法相对比较灵敏;赶蛾法作为一种人工目测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如不同田块间虫情差异较大以及计数存在误差等问题[2]。另外,还可以看出,赶蛾法在水稻抽穗阶段数据波形普遍趋缓,原因主要是水稻生育后期植株较高,起飞的

6、蛾子难以飞出稻穗层,或者根本不往上飞,只在植株中、下部飞窜,使目测数和田间实发数相差甚远[3]。因此,可以将2种方法结合起来进行稻纵卷叶螟的消长趋势监测。3结论与讨论性诱法高峰出现的时间与赶蛾法基本一致,因此性诱法可以作为稻纵卷叶螟一种常规监测方法,与赶蛾法结合起来同时使用,使数据更加准确可靠,从而提高稻纵卷叶螟的预测预报准确率。另外,稻纵卷叶螟性信息素具有专一性特点,诱集的虫子绝大部分是纵卷叶螟雄成虫,在试验中只有极个别的其他害虫被诱集,且诱集的害虫虫体完整,容易识别和精确计数。因此,对于基层植保力量薄弱的地区,可以聘请农民兼职植保员,对其进行适当的培训后,让其开展稻纵卷叶螟单个害虫的监

7、测工作。但性信息素诱集法诱集的虫量还是相对较低,这可能是由于粘胶型诱捕器诱捕效率较低,而诱捕器使用正是雷雨频发季节[4],如果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能筛选或开发出效率更高的诱捕器,这样,在性信息素用于常规测报的同时,还可将这种方法作为一种害虫绿色防控措施,在生产上加以应用和推广。54参考文献[1]吴降星,王笑,应晓平,等.稻纵卷叶螟性诱剂在田间应用的诱捕效率评估[J].植物医生,2010,23(2):27-28.[2]卜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