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doc

“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doc

ID:59548155

大小:1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1-10

“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doc_第1页
“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doc_第2页
“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doc_第3页
“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doc_第4页
“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和而不同”的理性精神前面说到儒家倡导“和为贵”,主张社会和谐、协调和统一。与“和为贵”相关的是儒家“和而不同”的开明、理性精神。  中国古代比较喜欢讲“和”、讲“同”,从孔夫子开始,可说已经形成一种精神文化传统。西方则不是这样,如古希腊的辩证法家赫拉克利特就说:“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古希腊罗马哲学》,第26页。)  与西方并不相同的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比较强调同一性。同一性有两种:一种是否认矛盾、不承认差异的同一性,古代称之为“同”;另一种是承认有矛盾、有差异的同一性,古代称之为“和”。西周危机,郑桓公问史伯:“周其弊乎?”史伯回答说:西周

2、最大的弊害,就是“去和而取同”。他从哲学讲到政治,提出“和实生物”,认为性质不同的土金木水火配合在一起,才可以生出百物,而“同则不继”是说,只有一种东西就不可能继续下去。在政治上所谓“和”,就是善于听取不同意见;“同”就是搞专断,听不得相反的意见。周幽王“去和而取同”,倒行逆施,怎么能不发生政治危机呢?  在春秋时代,“和”与“同”的区分是很清楚的。继管仲之后齐国又一贤相晏子,比较全面地解释了“和而不同”的观点:“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右以水济水,谁能食

3、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晏子春秋·外篇》。)  他明确指出臣对于君,应该坚持“和而不同”,臣子对君主不可唯命是从,而应明辨是非,是则从,非则谏;作为君主,应当倾听臣下言论,广开言路,使百姓无讳言。在这里,从君臣关系论证“和而不同”,对于政治清明有重要意义。  孔子也是这样,他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这是说,有修养的正派人以“和”为准则,但决不盲从附和,而敢于公开提出自己的见解。那些没有修养的乡愿之人,则毫无是非观念,处处盲从附和,而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对于后一种人,孔子斥之为“德之贼也”。可见,孔子赞成和,从哲学和政治两方面加以论

4、证。他的贡献还在于:把和而不同的原则运用于认识领域,即“叩其两端”的认识方法。中国古代文化中“和而不同”这一创造性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了下来,值得我们重视。  儒家的“君子”人格是“和”,主张“和为贵”。“和”就是要求与自己周围的人,在一定的条件下协调合作,和睦相处。但“和”并不等于放弃自己的独立人格和见解,去和稀泥,同流合污。和,犹如五音合奏,音调不同、音质不同,只有这种不同,才可以合而为美妙的音乐;和犹如五味调和,风味各异,互不相同,只有这种不同,才能调而为可口之佳肴。和,意味着允许不同个性、不同意见的对立而共同存在;而同,则取消个性,取消相互间的差异,只有一种音调,就不能演奏出美妙的乐

5、曲,只有一种味料,就无法调出可口的佳肴,只有同一种意见,政治就不可能清明、稳定,国家终将灭亡。能够容纳与自己意见不同的人,他本身就很有个性、有主见,有所执着;那种没有是非,事事无争,一味顺从之人,不会有所建树。  战国时代出现的“百家争鸣”局面,就是“和而不同”精神的具体表现。当时有很多学术流派参与争鸣,他们相互诘辩、相互批评,又相互影响、相互吸收,从而形成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繁荣的局面。“百家争鸣”贯穿着“和而不同”的观念,“和”不是不争。这种优良的文化传统具有强大创造力,推动着精神文化和整个社会的进步。当时许多大思想家并非局限于自家学派一隅,而是汇合百家之学,吸取其他学派思想的精髓和于己有

6、益的学说,从而形成其独特的思想流派和文化巨人。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不抱门户之见,兼综百家的优良传统从来没有中断,也不可能中断。西汉时期《黄帝内经》的出现就是一例。它的作者对战国以来的诸子百家学说不抱门户之见,凡有好的东西都加以吸收和利用。在《内经》的理论中,既有儒家的思想,又有墨家主张;既有道家观点,又有法家见解,同时还可见到名家、兵家的思想,至于阴阳五行家更是随处可见。博采众家之长,是为了更深刻地认识自然,达到救死扶伤的目的。所以由《黄帝内经》所奠定的中医理论体系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生命力,至今仍被中医专家所研究和运用。  创新的关键在于独立思考,兼综百家并非对诸子学说的简单包容。这是

7、“和而不同”的基本要求。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这是讲学习与思考的关系。但他更强调“闻一以知十”(《论语·公冶长》。)即独立思考,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如果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得出与老师不同的结论,那怎么办呢?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我国古代正直的学者,都是继承并发扬这个优良传统的。他们的态度是:如果老师讲的是真理,便欣然接受;如果老师讲的不符合真理,那也不盲从。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