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学生.doc

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学生.doc

ID:59559589

大小:41.00 KB

页数:14页

时间:2020-11-11

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学生.doc_第1页
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学生.doc_第2页
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学生.doc_第3页
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学生.doc_第4页
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学生.doc_第5页
资源描述:

《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学生.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学生(转载)今天,我们怎样认识学生 [教育随笔]  这是我十多年前写的一篇文章,现在拿出来和大家交流一下。我觉得,我们应该对学生(孩子)再认识,这有利于对他们的教育和成长。 之一: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成功  科学家作过这样的研究:他们教5只猕猴做动作,其中3只猕猴学会了,另两只猕猴没学会。是不是这两只猕猴蠢一些呢?科学家换了一种方法来教这两只猕猴,这两只猕猴也很快学会了。研究者用多种方法,多只猕猴进行了反复试验,得出一结论是:猴子的聪明程度没有太大的差别,要教会猴子做动作,关键是要找到相应的方法。这一研

2、究,对于教育者如何正确看待和教育学生,有着重要意义。 在学校,我们习惯于把学生分为优生和差生,其划分的依据主要是“分数”。这种单一标准评价学生的方法,容易扼杀学生个性,阻碍学生的进步,使优生片面发展,“差生”畸型发展。教育过程中,我们首先考虑的不应是学生天赋和智力的差异,而要认识到学生成功的内容、方式、途径和程度会有不同。一次我听学生上课,老师点了一名没有举手的学生回答问题,班上有举手的同学抢着说:“他没举手,他不会答。”但是,这位老师说:“他虽然没有举手,但我相信这位同学能够回答这个问题。” 老师坚持要这位同学答问,

3、果然,这名学生正确地回答了问题。这位老师表扬这名学生,要全班同学为他鼓掌。后来,老师告诉我,这名学生平时从不举手发言,自从有意点他发言,并给于充分的鼓励之后,他课堂发言变得踊跃了,人也变活跃了。我想,如果老师不关注这样的学生,也许这类学生不会有口头表达锻炼和展示成功的机会。 我们不要抱怨自己的学生(孩子)比别人差,如果他们没有获得成功,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三条:一是我们没有给学生(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二是我们还没有发现学生(孩子)获得成功的优势因素;三是我们还没有找到使学生(孩子)成功的有效方法。 我读过一则小资料,科学

4、家研究,人出生时,脑细胞的数量、质量差异不大,后来受遗传因素和主要受后天外界刺激,脑细胞的链接速度和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人的不同智能优势和智力差异。这一研究进一步说明,人的智能不是一个模式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获得成功。我们要全面地认识学生:教育没有差生,只有有差异的学生。教育工作者要坚信每一名学生都会成功,用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方式去促使每个学生成功。   之二:“用人之短”的启示  一次出差,我在一个宾馆里看到一种奇怪的现象:宾馆院子里扫地的是瘸子,在餐厅洗碗的是驼背。按常规,宾馆都十分注重员工的形象,但这个宾馆为什

5、么要请这些有残疾的人来从事这类工作呢?我带着疑问访问了宾馆的经理。 这个宾馆的经理对我,大家都习惯于用人之长,但我要用人之短。他说:“瘸子扫地,一步一步实实在在,扫得非常干净;驼背洗碗,免去了常人弓背弯腰之苦,碗也洗得干净。同时还为残疾人就业提供了机会,这何乐而不为呵!” 听了经理一席话,我深有感触,这哪里是“用人之短”啊!这是在变“人之短”为“人之长”。由此我想到,“用人之短”对教育有什么启示呢?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一般都特别喜欢那些听话、守纪律、成绩优秀的学生,这些学生在上课发言、参加竞赛活动、当干部、评优等方面受

6、到激励的机会更多一些,这可谓是“用人之长”。但是,我们对那些“不听话”、“有缺点”、“犯过错误”、“爱给老师找麻烦”的学生,往往是批评多,“用”得少,其个性受到忽视,至使“短”会变得更短。 教育的成功在于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过程实质就是学生由“短”变“长”的过程,教育中,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学生的“短”。其实有些学生的“短”,在某些方面也许就是学生的“长”。例如,有的学生能带领一批学生去做违反教师意愿或冒险的事,这是他的“短”,但这样的学生组织能力强,有号召力,如果选他当组长,当班长,使他的能力得到正确的发挥,“短

7、”就会变为“长”。又如,有的学生在教师讲课时,随意插问,不举手就抢着发言,教师往往认为是不遵守课堂纪律,当作学生的“短”,予以制止纠正。殊不知,这样的学生听课最认真,最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千万不能治“短”而抑了“长”。 我们要向那位经理学习,教育中要敢于用学生之“短”,善于用学生之“短”,树立全面、正确的学生观,学生的“短”便能变为“长”。   之三:教育中的理与情  我见过这样一件事:一名学生拾到一个皮包,里面有1000多元钱和一些证件。学生通过证件寻找到失主,送还了皮包,失主将感谢信送到学校,班主任才知道这件事。

8、但是,这名学生当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纠葛,打了一架,于是,班主任在班上宣布,该学生将功补过,这次不表扬,也不批评。班上的同学也认为老师这样处理合情合理。我细细想来,总觉得不太合适,那么,我们应怎样认识教育中的理与情呢? 上述事情中,拾金不昧与打架是品德行为中的两个方面。拾物还主的良好品德行为,是教育者引导学生发展优良品质,激发道德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