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三物理全册第二十章第1节磁场磁现象.pdf

人教版初三物理全册第二十章第1节磁场磁现象.pdf

ID:59741099

大小:52.03 KB

页数:5页

时间:2020-11-13

人教版初三物理全册第二十章第1节磁场磁现象.pdf_第1页
人教版初三物理全册第二十章第1节磁场磁现象.pdf_第2页
人教版初三物理全册第二十章第1节磁场磁现象.pdf_第3页
人教版初三物理全册第二十章第1节磁场磁现象.pdf_第4页
人教版初三物理全册第二十章第1节磁场磁现象.pdf_第5页
资源描述:

《人教版初三物理全册第二十章第1节磁场磁现象.pdf》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第1节磁现象磁场1.知识与技能(1)了解简单的磁现象。(2)磁极及磁极间的相互作用。(3)通过实验认识磁场。(4)知道磁感线可用来形象地描述磁场,会用磁感线描述磁体周围的磁场分布状况。(5)知道地磁场。2.过程和方法通过学生亲身经历及师生共同交流来探讨有关磁现象,用大量多媒体图片使学生了解指南针的发展历史及磁化的原理。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磁现象的知识,了解科技给人类带来的利与弊,提高学科学的兴趣。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自然课本中已学过关于磁体的现象,在平时生活中也接触或观察过磁体,所以对磁现象并不陌生。由于自己有生活经验,所以对如何获得磁性的方法也会有所了解,但这

2、些东西在学生的头脑中只是印象,缺乏理论、系统的归纳和整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必要的实验演示归纳、总结出相应的知识。教学活动【导入】游戏(老师完成,学生观察)游戏(包了布的磁铁吸引一串钥匙),学生猜想里面有什么东西?(磁铁)【讲授】新课一、简单的磁现象1.磁性:学生探究一学生用磁铁分别吸引桌上铁、硬币、塑料、铜、铝、纸等小结:物体能够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2、(课件)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磁体的分类:天然磁体和人造磁体(利用课件观察形形色色的磁体)3、磁极:在磁体上,不同部位吸引铁屑的能力是不同,我们把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

3、做磁极。磁体上一般有两个磁极。(演示实验现象)[生观察]条形磁铁对铁屑进行吸引,观察磁铁的不同部位所吸铁屑的多少。[问题]条形磁铁的不同部位,对铁屑的吸引力是一样的吗?[结论]条形磁铁的两端对铁屑的吸引力大,中间小,所以我们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4.磁体的指向性:[演示]把一个条形磁体用细线悬挂起来,使它在水平面内能够自由转动。[问题]看看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结论]发现它静止时一端总是指南,另一端总是指北。于是人们根据这个现象,将磁体的两极进行命名:南极:磁体静止时指南的那一端叫做南极(S极)北极:磁体静止时指北的那一端叫做北极(N极)[应用及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4、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利用磁体的磁极具有指向性制成的,最早的指南仪叫司南。5.磁极间的相互作用规律:[问题]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有什么规律呢?看看下面的实验,你能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呢?学生探究二: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根据现象得出结论后,分组做实验[演示]多媒体课件。[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应用]它是检验物体是否具有磁性的原理之一。二、磁场1、[问题]一个钢棒原来没有磁性,怎样使它现在具有了磁性呢?[演示]钢棒原来没有磁性,在一条形磁铁靠近它时,它能单独吸引一些小的铁屑,说明就具有了磁性。很明显它原来没有磁性,现在获得了磁性。我们把像钢棒一样使

5、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磁性的过程叫做磁化。介绍其他磁化的方法和生活中应用到磁化的例子:磁带,IC卡等。简单介绍磁化的利与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继续补充说明磁化的利与弊。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观察实验,回答问题。体会磁化现象。用磁体磁化铁钉的方法不唯一,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找出一些磁化的方法。磁化在生活的应用,学生应该有所了解,让学生踊跃发言。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对磁化现象有直观地认识。学生动手实验,加深对磁化的理解和应用。让学生把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激发对磁知识的求知欲[结论]能够被磁化的材料叫做磁性材料。如钢、铁等。[应用]阅读自然科学史。(见幻灯片)2、感知

6、磁场的存在、认识磁场具有方向性通过演示实验来说明3、磁感线三、地磁场地球周围存在磁场。地理南北极与地磁南北极的关系。四、小结请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学生发言,总结出本节课新学的内容。课堂练习1.用一根铁钉靠近小磁针的N极,它们互相吸引,由此可判断()A.铁钉有磁性B.铁钉无磁性C.铁钉可能有磁性,可能无磁性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2.钢条靠近磁针的某个磁极时,发现该磁极被排斥,则这钢条()A.一定具有磁性B.一定没有磁性C.可能有磁性也可能没磁性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列出常见易错题,提高学生的应用知识的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