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

ID:59772523

大小:2.48 MB

页数:30页

时间:2020-11-23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_第1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_第2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_第3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_第4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_第5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_第6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_第7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_第8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_第9页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_第10页
资源描述:

《《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课件.pptx》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大学之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群文阅读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孟子》的相关知识,理解重点文言知识。2.深入理解《大学之道》“三纲”“八目”的体系。3.理解孟子的“性善论”,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文化常识积累《礼记》,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

2、西汉戴圣编纂的。《孟子》是记录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著的。文化常识积累1.读准字音预习检查3.一词多义5.文化常识庶人:指平民百姓。先王:古代帝王,一般特指历史上尧舜禹汤文武几个有名的帝王。疏通文本梳理结构《大学之道》强调“修身为本”,提纲挈领地论说“三纲”“八目”的体系。“三纲”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抓住这“三纲”“八目”就等于抓住了一把打开儒学大门的钥匙。循着这进修阶梯一步一个脚印,我们就会逐渐领略儒学经典的奥义。《人皆有不忍人之

3、心》以人突然看见小孩子将要掉入井里时的反应为依据,论证“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提出人有“四端”,进而论述“四端”对为人处世、治理天下的重要性。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培养、扩充这些善端,才能不断地提高完善自己。概说内容1.你是如何理解“大学之道”之中的“大学”的?明确所谓“大学”,是与“小学”相对而言的。按照朱熹的说法,古人八岁入小学,学习“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础的社会生活知识与礼仪;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穷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学问。很明显,“大学”和“小学”阶段的任务是不同的。“小学”学习的内容更多是立足社会所需要的生存和生活

4、技能,而大学则在于道德的提升,这种提升,不仅指自我提升,也包括影响别人,对社会起到推进和示范作用,使整个社会都能达到一种完美的道德之境。合作探究2.“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的“道”,你是如何理解的?明确这个“道”就是“根本原则”的意思。大学之道,就是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3.《大学之道》中提纲挈领地论说了“三纲”“八目”的体系,那么“八目”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明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4.孟子强调人性本善,提出了“性善论”。“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明确“性善论”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恻

5、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合作探究5.联系实际,谈谈你对“不忍人之心”的理解。明确“不忍人之心”即为“不狠心对待别人的心”,它包括“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是人人都具有的本性。扩充“不忍人之心”才能修养自身,福泽社会。在现实生活中迷路的人,关键应把“不忍人之心”找回来,恢复其善良的本性。合作探究6.请结合现实谈谈你对“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的理解。明确孔子列举了三条纲领。这三条纲领不是并列的,而是一个逐渐推进的关系。纲领的第一条是“明明德”。“明明德”中的第一个“明”是动词,是

6、彰明的意思。“明德”,是指美好的德行。孟子是主张“性善论”的,认为人天生就有美好的德行,只是因为被欲望所遮蔽,所以才会晦暗不明。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去掉那些蒙蔽在我们心灵上的东西,让自己光明美好的品德彰显出来。纲领的第二条是“亲民”。“亲民”就是亲近爱抚民众。纲领的第三条是“止于至善”。它的意思是达到“至善”的境界。以现代人的视角来审视,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为宗旨的儒家教育理念是有其特别之处的。它最终的目的是培养一个道德完善并对社会道德建设有高度热诚与责任感的君子,而不仅仅是一个掌握生存技能的劳动者。合作探究7.荀子认为人性本恶,

7、所以人要注重后天学习,才能逐渐趋于善;而孟子认为人性本善,那么还要不要后天的学习呢?请结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的具体内容,谈谈这个问题。明确要。人有“四心”,也就是有“四端”。“端”是“开始”的意思。也就是说,人人都有仁义礼智的萌芽,需要后天不断地培养呵护,这些萌芽才有可能长成参天大树,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仁者。8.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这两种说法是否矛盾?为什么?明确不矛盾。因为在孟子看来,即使人的本性是善的,但人们的社会活动,会使私欲膨胀,会导致善的本性逐渐泯灭,所以必须在后天的教育中指导人们

8、自觉地扩大充实自己的“善心”。合作探究9.请结合《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简要分析《孟子》散文的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