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病损的中西医结合评定与疗效标准(草案)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病损的中西医结合评定与疗效标准(草案)

ID:6010144

大小:25.50 KB

页数:2页

时间:2017-12-30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病损的中西医结合评定与疗效标准(草案)_第1页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病损的中西医结合评定与疗效标准(草案)_第2页
资源描述: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病损的中西医结合评定与疗效标准(草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舌咽神经、迷走神经病损的中西医结合评定与疗效标准(草案)中图分类号:R745.1R255.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349(2012)12144602  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属于后组颅神经。由于二者在咽部的功能密不可分,因此通常将该两组神经合并讨论。  舌咽神经主要分布于咽腭弓、悬壅垂、软腭、咽腔、舌后1/3、鼓室、茎突咽肌、腮腺;迷走神经主要分布在后颅窝的硬脑膜、外耳道、耳甲腔、环甲肌、会厌、声门裂、舌根、梨状隐窝、大部分喉肌和声门裂以下黏膜、食管气管以下内脏管腔黏膜和平滑肌(迷走神经)。舌咽和迷走神经是吞咽动作的主要支配神经,舌咽神经的部分或全部麻痹,表现为轻度饮水呛咳、吞

2、咽困难、咽腔和舌后1/3味觉减退等。如果同时伴随迷走神经、舌下神经的损伤,则同时出现中到重度吞咽障碍,构音障碍或失音,少涎或多涎,舌咽神经痛。  舌咽神经的损伤分核上、核性、核下。单侧的核上损伤不构成吞咽障碍。双侧核上、单侧和/或双侧核性、核下均可引起吞咽相关的、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有关吞咽障碍的分级评定标准较多,广泛地指导吞咽困难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单独讨论严重吞咽障碍,所涉及颅神经和全身疾病、精神状态较为复杂。本标准围绕舌咽、迷走神经常见病变的实际情况,制定形态和功能相结合的分级评定标准和疗效标准。  1舌咽神经痛  桥脑小脑脚、颈静脉孔、颅底、鼻咽部、扁桃体的肿瘤,蛛网膜炎、动

3、脉瘤压迫均可导致舌咽神经痛。疼痛的部位在舌根或扁桃体区附近咽壁,可放射至鼻咽部或耳深处。可因吞咽、讲话、咳嗽、哈欠而诱发,部分患者的疼痛可在咽后、舌根、扁桃体窝等区域有疼痛触发点。疼痛如闪电样,持续时间较短是其特点。但应注意与咽腔、扁桃体的急慢性炎症相鉴别,后二者常有咽或扁桃体炎性体征。但舌咽神经痛不如三叉神经痛多见。  1.1咽神经痛的分级评定1级:无规律的咽后、舌根、或扁桃体窝区域1处或2处闪电样刺痛,疼痛可以忍受或被忽略。2级:上述区域的疼痛间断发作,进食硬物时容易诱发疼痛,持续时间短,但已影响患者日常生活。3级:疼痛发作的程度已引起患者足够重视,常规消炎止痛药或局部治疗不能缓解

4、发作性疼痛,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辅助检查已可发现可能的致病因素。  1.2舌咽神经痛的疗效标准治愈:疼痛消失,至少1年以上未发作;好转:疼痛症状不同程度改善。在原基础上至少进步1级以上;无效:以上症状、体征无改善。  3中医辨证分型  舌咽神经痛、吞咽障碍的原因不同,轻重不同,治疗后的结果不同。舌咽神经痛多归于咽痛。吞咽障碍古代医家只是根据不同表现轻重,归于“关格”,“喉喑”,“多涎”等范畴,早期病变配合中医辨证分型。咽喉为肺胃之门户,又是多条经脉经过之处,因此,其病变多与肺、脾、肝、肾有关。基本辨证分型如下。  3.1风火上扰,咽喉不利咽喉疼痛,时作时至,或如针刺,或如刀割,舌红苔

5、薄白,脉沉弦。  3.2气虚血瘀,肝胃气逆咽喉疼痛,或吞咽不利,时欲呛咳,气短神疲,心烦易怒,稍急进食水则呛,舌淡红,边尖或有瘀点,或有齿痕,苔薄白,脉缓,或沉细。  3.3气阴两虚,阴津亏乏进食水呛咳,吞咽困难,气短神疲,口干欲饮,形瘦肉萎,唇舌色红,舌面口唇干燥,苔薄或少苔,脉细数。  3.4肺脾气虚,阳虚内寒进食水呛咳,吞咽困难,气短神疲,口多涎沫,时时欲唾,四肢不温,肌肉萎软,舌淡暗,多齿痕,舌苔水滑,脉沉弱、细数。  4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吞咽障碍完全恢复经口进食,正常饮水无呛咳;显效:吞咽障碍明显改善,临床分级缓解达2级;有效:吞咽障碍有改善,吞咽分级提高1级;无效:治疗

6、前后无变化。  附注:临床实践中由于缺乏对颅神经和上下肢周围神经病损程度进行客观分级评定的标准或指南,以致临床效果评价亦缺乏较为准确的参照,更无法分析判断治疗方法是否恰当。为了弥补这方面的缺憾,我们根据多年临床实践,对常见颅神经病损和周围神经损伤的程度和范围进行评估,按病损轻重进行分级,其目的是提供一个临床可以参照的标准。多年来这些标准指导我们临床实践,并作了一定范围的效度、信度回顾和前瞻研究,同时在各类相关研讨会、继续教育学习班上公开交流,广泛征求意见,反复修改,今仍以草案形式发表,目的是抛砖引玉,征求批评意见,以期更加完善,成为临床应用效果评价共同参照的依据。  作者简介:杨万章,

7、男,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本刊编委,现工作于广东省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邮编:518052);吴芳、叶碧玉、盛佑祥、赵宁、王俊、陶红星,工作于广东省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  (收稿日期:2012072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