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网络暴力成因和危害

探究网络暴力成因和危害

ID:6033391

大小:29.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12-31

探究网络暴力成因和危害_第1页
探究网络暴力成因和危害_第2页
探究网络暴力成因和危害_第3页
探究网络暴力成因和危害_第4页
探究网络暴力成因和危害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究网络暴力成因和危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究网络暴力成因和危害  【摘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越来越多的公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的各种“发声”渠道表达自己的观点,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得到了进一步保障。但是,近年来,网络舆论逐渐呈现一种无序、失范的趋势,网络暴力就是其中一种表现。【关键词】网络暴力成因危害一、网络暴力的定义目前学界对网络暴力尚无统一的、权威的定义。在姜方炳主持的2010年浙江省社联重点立项课题《网络暴力:概念、根源及其主要对策》的主要成果中,将目前网络暴力的定义归纳为两类,一是基于道德约束的暴力行为说。这一观点认为,网民在由信息网络

2、技术构造而成的电子交互空间内通过舆论的“集结”优势对某一对象进行道德审判,其基本工具就是洛克所说的“名誉之法”。二是言论表达自由的异化说。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张瑞孺《“网络暴力”行为主体特质的法理分析》中给出的定义:“一定规模的有组织或者临时组合的网民,在“道德”、“正义”等“正当性”的支撑下利用网络平台向特定对象发起的群体性的、非理性的、大规模的、持续性的舆论攻击,以造成对被攻击对象人身、名誉、财产等权益受到损害的行为①。7二、网络暴力的成因1、网民基数大,青年网民比例高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3、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而年龄为20-29岁的网民所占的比例最高,占到30.4%。这些青年网民心智尚未成熟,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对社会关注度高但是社会辨认能力不强,自我控制能力欠缺,极容易受人鼓动。他们具有强烈的怀疑精神和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这种负面情绪的发泄手段就是激烈的言辞。《2008年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指出:“伴随着‘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为特征的新媒体的长足发展,中

4、国社会正在涌现出一个‘新意见阶层’——关注新闻事实,在网上直抒胸臆的网民。这些‘新意见阶层’,或因一个敏感事件、或因一个决策而随时通过网坛舆论组织起来,形成一股网络力量。”在庞大的网民基数背景下,这些“新意见”的集结必然会产生不可预估的力量,而近年来的网络暴力的出现使我们越来越体会到这股“力量”的可怕。2、网民言论表达具有盲目性7在来势迅猛的信息洪流中,网民没有消除信息不确定性的条件,自主判断能力降低,会自觉不自觉的表现出跟风行为,也就是经济学上的“羊群效应”。《2012年中国网民社交网站应用研究报告

5、》中指出,中国社交网站用户在内容上还是以转发为主,原创内容的积极性并不高。分享和转发内容是用户最常见的内容生成方式。这也从侧面说明网民常常会被别人的思想所牵引,独立思考的能力已经弱化。而在“羊群效应”中,起关键作用的就是“领头羊”,即传播学中的“意见领袖”。所谓意见领袖就是“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建议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②网络意见领袖的形成,是群体膨胀的关键点,是整个事件发展的核心。网络意见领袖的号召往往会出现网民的跟风响应。如果这些意见领袖表达的观点在正义的旗帜下

6、出现某种偏向,那么网民的集体响应就很容易出现“群体极化”现象,即“团队成员一开始即有某种偏向,再商议之后,人们朝偏向的方向继续移动,最后形成极端的观点。”③7商业网站为追求商业利益,增加点击率,在处理网民留言时,往往会过滤掉那些偏理性的内容,留下偏激的,呈现给受众一种群体情绪激愤的“拟态环境”。1949年美国信息学者C·香农和W·韦弗在《传播的数学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一种传播过程模式,在这个传播过程中,讯息会遭受到噪音的干扰,从而出现失真。商业网站对网民言论的处理就可以看做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在这种

7、“拟态环境”下,网民很难保证独立的思想,即使有网民想表达出理性的言论,也会在群体压力下屈从群体意志。3、社会发展不平衡导致矛盾激化乌尔里希·贝克在2005年接受中国学者采访时就表示:“当代中国社会因巨大的社会变迁正步入风险社会,甚至将可能进入高风险社会。”④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威胁着社会的稳定,越来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社会结构强弱的失衡,激化了社会各阶层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在“仇官”、“仇富”等心理上。因此一旦网络热点事件涉及到了官员、富人等的不道德和不光明的行为,往往会激荡起社会强烈的舆论波。互联

8、网的高速、高效传播进一步放大了这种负面情绪,导致这种舆论波很可能发展成为网络暴力。日本学者太田敏诚认为,社会信息系统是“不断生产、传达、加工和储存信息的活动……而人的认知、记忆、学习、传播、推理都是具有可塑性的”⑤这种可塑性具体表现为网民在没有完全掌握事件来龙去脉的情况下,会在诸如“为富不仁”“贪官污吏”此类的刻板印象中加入更加负面的想象,先入为主地认为事件中的官员或富人一定是道德沦丧的社会败类。4、匿名性特征弱化义务承担7网络论坛、博客、微博等为受众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